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朱佳木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中国工业化的最终完成需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工业化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能不能说我们现在已经实现工业化了呢?不能。

  首先,工业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所谓工业化,一般的定义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体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体系的过程,或者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既然这个过程是全人类社会必须经历的不可跨越的过程,那么,对于什么叫“以工业为主”,什么叫“机器大工业取得优势地位”,就应当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为国际所公认的标准。过去,斯大林曾经提出过一个标准,即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70%。这个标准过于简单化,缺少和世界各国的横向比较,因此也就没有得到国际上的认同。

  目前,国际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看一个国家是否达到了工业化,要看那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和工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是否高于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至于具体标准,国内国际有许多不同的见解。我比较倾向于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根据美国学者英克尔斯提出的发展指标和世界银行1983年公布的根据1960年19个市场经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值所提出的那个标准,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和工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比例都高于40%,农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低于15%,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比例低于30%。

  按照这一标准,中国1999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为50%,已经超过了;农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为17%,也已经很接近了;但工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23%,距标准还差17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50%,距标准还差20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尚未完成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同时也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的素质还比较低,农村人口的比重仍然过大。

  现在有人预测,到2015年,我国工业劳动力可以由23%上升为40%,农业劳动力可以由50%下降为30%。也就是说,我国可以在2015年实现工业化。这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中占83.5%,到1980年降为68.7%,减少15个百分点,用了近30年;到1990年降为60%,减少9个百分点,用了10年;到2000年降为49%,减少11个百分点,也用了10年。因此,再用十多年时间减少19个百分点,完全有可能。但这毕竟意味着再增加1亿多工业劳动力,减少1.4亿的农业劳动力,而且这还没有把人口增长的因素考虑在内。另外,与此相关的是减少乡村人口和提升城市化率的问题。同样按照英克尔斯和世界银行提出的标准,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率应当不低于50%。我国的城市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除了发展大中小城市,还要发展农村的小城镇。2001年,我国城市加农村城镇的人口总计为4.8亿,城镇化率为38%,距离50%还差12个百分点。即便如此,要使城镇化率达到50%,也意味着再将1亿多乡村人口转入城镇。显然,要在本世纪前15年内做到这些,任务是不轻松的。

  其次,工业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随着人类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的内涵也会有所变化。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发展已经经历过三次科技革命,每次革命,都使那个时代的工业化标准相应提高。在第一次科技革命时,工厂和交通工具使用蒸汽机就是工业化了。但到了第二次科技革命时,再使用蒸汽机恐怕就不能算作工业化的标志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信息技术、太空技术和纳米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等,有人称之为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或者叫新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第二次现代化等。无论怎么称呼,今天要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工业化,就不能不考虑到这些新的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例如,当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如果我们在工业生产中还没有运用这种技术,即使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了主要位置,也很难说我们实现了工业化。又例如,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而美国现在是26%,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认为中国工业化程度高过了美国。因为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的经济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进入了非工业化轨道,工业经济比重在持续下降。在这个时代,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不像以往那样越高越好了。所以,按照工业化标准不是静止不变而是相对变化的观点,我国要最终实现工业化,任务也很艰巨。

  再次,是否实现工业化,不仅要看工业产品产量、产值的绝对数,还要看人均数。如果看绝对数,我国目前的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各国排列中,位次都很靠前;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我们也超过了许多中等发达国家。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如果按人均数排列,位次就很靠后。例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现在位居世界第6,但按人口平均,我们则在世界190个国家中位居第140。而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人均数是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我国最终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面对这个艰巨任务,我们已有的成就就算不得什么了。何况,当前科学技术仍在日益进步,国际形势仍在不断变化,国内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仍在进一步加大。面对这一切,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继续发展。正如江泽民总书记说的:“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如何发展,可以讲很多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我认为还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克服工业化冲刺阶段的种种障碍,外需和平,内需稳定。在今天的中国,能带给我们这个条件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它有能力有威望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也只有它有能力有威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诚然,中国共产党犯过错误,但它敢于承认错误,善于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能够彻底改正错误,世界上没有任何政党可以与之相比。中国共产党内也有腐败分子,但廉洁的人更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也大部分都集中在这里;而且应当看到,中国共产党一直在致力于反腐败,同时在切实探索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路子,其认真程度也是世界上任何政党不能与之相比的。因此,任何试图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言行都是没有根据的,都是违背历史潮流、违反中国人民最大利益和不得人心的,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业化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和忠实代表。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自觉地接受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能在本世纪前半叶内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以履行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为人类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明。

                其他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1949-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曾培炎:《新中国经济50年》(1949-1999),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马洪、刘国光、杨坚白:《当代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卫兴华、洪银兴:《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卢之超、王正泉:《斯大林与社会主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剖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历年《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历年《世界经济统计简编》,三联书店。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