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朱佳木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八,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看。1949年,城市和农村的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不足100元和44元,2001年分别增长至6860元和2300元。1978年,城市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3.6平方米和8平方米,2001年分别增长至10平方米和26平方米。当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在西方国家已经普及时,这些东西对我国来说还是高档消费品,而现在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户均占有量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中电视机每百户达到了120台。目前,城市家庭消费正向空调、电脑、汽车等新的大件发展。我国目前的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8%,农村为48%,说明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进入了小康生活,正向富裕阶段迈进。现在,国际上流行用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婴儿死亡率3%以下、每千人有医生1人以上、成人识字率80%以上、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20-24岁)比例10%-15%以上等指标,评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拿这些指标衡量,我国平均预期寿命由建国时的35岁,提高到了2001年的71.8岁;婴儿死亡率由旧中国的20%-25%,下降到了2000年的2.8%,均达到了标准。每千人有医生数,由建国初期的0.67人增至2001年的1.69人;成人识字率由1964年的62%增至2000年的95%,均超过了标准。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比例约为10%左右,也达到了标准的下限。

  从以上八个方面的说明看,中国共产党执政后50多年,我国工业化水平虽然在总体上还落后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大大缩小了同它们之间的差距。1994年10月1日,英国《经济学家》刊载了题为《一场你追我赶的国际竞赛》的文章,上面说:在产业革命于1780年左右站稳脚跟后,英国用了58年才使人均实际收入增加一倍;美国从1839年起用了47年;日本从1885年起用了34年,而中国从80年代开始用了不到10年。这是一个公正的评价。

  其次,在5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工业化进展超过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大国。

  资本主义国家并不等于发达国家,全世界现在有60亿人口,其中发达国家只有10亿,减去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还有约40亿人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类国家中,有的人均收入虽然高于我们,但都是一些人口小国或资源大国(如科威特),与我们缺少可比的因素;还有一些国家,如非洲、拉美、南亚的一些国家,人均收入比我们低,但大多数发展得比我们晚,与我们也很难比较。可以和我们比较的,印度是一家。

  印度面积是我国的1/3,但耕地比我们多一点,人口比我国少一点,独立比我们早一点,经济基础也比我们好。综合各方面情况,应当说中印两国在工业化起步时国力相差不大。但是经过50年,我国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大大超过了印度。例如在铁路方面,印度早在独立前就有5万公里,居亚洲第一;但现在,他们发展到6万公里,而我们仅营运里程就达到了7万公里。从世界银行在《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对131个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NP、农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农业劳动力比重、城市人口比例、医疗服务、婴儿存活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大学普及率等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和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的评估看,中国除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大学普及率达标情况不如印度外,其余各项指标的数字均排在印度之前;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中国也比印度多16个百分点,在各国排名的位次上领先印度10位。英国2002年4月12日的《金融时报》载文说:“许多印度人不无痛苦地承认,共产党中国在消除普遍贫穷方面所做的工作要比民主印度来得出色。”美国2001年12月17日的《商业周刊》载文说:一位刚刚去过上海的印度人给朋友发电子邮件,上面写道:“在上海,你必须使劲拧自己,提醒自己这不是在纽约或巴黎。”“如果跟印度比一比,你只能控制不住地大哭一场。我们落后得太多了,根本无法赶上。”日本2001年10月号的《世界经济评论》载文说:“无论是从经济改革的速度还是经济情况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都超过了印度。中国实行的是共产党统治的社会主义制度,政府能够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而印度的经济改革始终是在坚持民主议会制的同时进行的改革,难以发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这些评论也充分说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后超过了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印度。

  对中国的工业化成就和前景,西方舆论还有很多评论。例如,《日本经济新闻》(2001年10月1日)说:“在世界经济同时出现日益不景气征兆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却异常繁荣,人们说是‘中国一枝独秀’。”德国《世界报》(1995年8月15日)说,中国到2010年将实现工业化。日本《朝日新闻》(2001年12月25日)报道,日本、韩国媒体在“9.11”事件后联合搞的民意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正在崛起,10年后将是亚洲最有影响的国家或者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美国投资银行则认为,30年内,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2经济强国。美国《新闻周刊》(2001年7-9月号)甚至披露,据一项预测,中国经济到2025年将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这些评论中虽然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也都从侧面说明,中国工业化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确实取得了比资本主义工业化更快的速度。

  四、中国工业化的最终完成需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