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工业化的资金与人才来源问题
工业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大批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以及大量能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工人。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之前,除了人才是靠本国教育培养的以外,资金和劳动力一般都靠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掠夺财宝和奴隶,以及迫使本国农民破产等办法,进行原始积累。而中国共产党要搞工业化,除了劳动力不成问题以外,资金、人才都严重不足。
先说资金问题。据有人统计,1840—1949年,帝国主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110个不平等条约,其中仅由清政府承认的战争赔款就达7.23亿两白银,加上分期付款利息和为赔款而借贷的利息,实际为16亿多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收入的13倍多。再加上由于丧失海关权而造成的关税损失、由于财政金融被外国银行垄断而被掠走的财富、由于不平等贸易而遭受的经济损失,旧中国总共流失白银约2600亿两。再加上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损失上万亿美元。另外,国民党撤退台湾前,又掠走黄金、银元、外币共约5亿多美元。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聚敛的私有财产虽有100亿美元—200亿美元,但其中大部分都存在或投资于美国、西欧、南美洲。因此,当中国共产党接管全国政权时,家底十分薄弱,只有官僚资本拿不走的约值80亿元的固定资产,加上民族资本家的资产,也不过100多亿元的工业固定资产。然而,第一个五年计划,仅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就需要427.4亿元,相当于170亿美元(当时1美元合2.5元人民币),远远超过了当年苏联和印度“一五”计划的投资额。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快速工业化的需要,只得从当时国内国际的环境出发,采取一些较快积累资金的对策。例如,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对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采取统购统销,以适当维持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实行低工资多就业政策,3个人的饭5个人吃,既让大多数人不挨饿,也尽可能减少人工费;发行经济建设公债,从1954—1958年共发行35亿元(1965年全部偿清);争取苏联和民主国家的援助,其中苏联为支援我国“一五”建设,先后借款2次,共17亿卢布,合4亿多美元,年息1%—2%;通过香港向西方出口物资换汇和吸引侨汇,等等。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资金来源和数量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2001年一年,财政收入1.6万亿元,是“一五”时期总和的10倍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4万亿元,是1957年的2000倍;出口创汇2660亿美元,是“一五”时期总和的近40倍;外汇储备2100亿美元,是1957年的1700倍。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还采取了一些新的为工业化建设筹资融资的办法。例如,扩大对外借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国际和国内旅游、创建证券市场、恢复发行国债等。改革开放以来到2001年年底,我国累计利用对外借款1471亿美元,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35亿美元;仅2001年一年国际旅游收入就达178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3552亿元;自1991年证券市场创建以来,通过发行股票为企业共筹资7700多亿元;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至去年年底国债余额累计1.56万亿元。这些资金在近20多年的中国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再说人才问题。工业化需要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但旧中国人口的80%是文盲,儿童入学率仅为20%;1912—1948年的36年里,国内高等学校毕业生只有21万人;1927—1947年的20年里,国内高校工科毕业生只有3万人,其中硕士200人,博士一个也没有。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到5万人,属于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22个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不过224人,加上地方的高级科研人员不足500人。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也采取了一系列正常的对策。例如,抽调有文化的干部到工业战线;兴办和扩大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程技术学校;让理工科大学生提前毕业;向苏联等民主国家派出留学生;从苏联、东欧国家请经济、技术顾问和专家。另外,有针对性地举办了各种培训班、训练班。通过这些办法,基本缓解了工业化建设与人才缺乏之间的尖锐矛盾。经过50年的努力,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在校生比建国前的最高年份多22倍,毕业生累计达1300多万人,培养研究生累计达50多万人。科研机构在1955年已达840个,1966年发展到1600个;到1998年,仅国有的就有5600个。目前,我国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4%;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167万人,数量居全世界首位。
此外,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还正确解决了工业化中的地区布局、发展速度、增长方式、内部结构等重大问题。正是由于这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正确解决,中国工业化才得以顺利推进。否则,即使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阻碍工业化发展的因素被清除,工业化的步子还是迈不开。
三、中国工业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高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