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工业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解决的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的,但在此后的近100年时间里,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那样认真思考过中国工业化本身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是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了全国政权以后,才逐步得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工业化的道路问题
近代中国历史证明,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在中国无法实现工业化。那么,中国的工业化究竟走什么道路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呢?对此,中国共产党人早在执政之前就提出,先搞一段新民主主义,然后再搞社会主义。所谓新民主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所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建国后,这条道路实行了很短时间便过渡到了社会主义道路。而当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主要是仿照苏联的模式,不允许有私有制存在。对这样一种模式,中国共产党在一开始也产生过怀疑,例如曾提出要以个体经济为补充,允许开私营大厂,在贫困地区搞分田到户等等,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实行罢了。以后,由于实践证明这条道路确实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又在原有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调整,提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按照这条道路,中国所有制结构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说,尽管允许有私有经济存在,但公有制经济仍是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这一点既不同于建国初期所实行的新民主主义,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前所实行的社会主义。2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更合乎中国的实际情况。
(二)工业化的战略问题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常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的,待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转向发展重工业。但是,苏联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赶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防力量以抵御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侵略,选择了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战略。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方面学习苏联的经验,在工业化上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用重工业推动整个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用重工业产品装备轻工业和农业,用重工业作为基础构筑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汲取苏联片面和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教训,提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同时并举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战略(对于这一战略一度实施得不够坚决)。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出现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的后工业化进程。中国共产党抓住这一趋势,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又陆续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战略。此外,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还先后提出过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以大企业为中心、大中小企业相结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三步走,科教兴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点发展基础产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这些战略也被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
(三)工业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问题
工业化是伴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产生和发展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哪里剩余价值大,资金、人力、物资等等资源就流向哪里。这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一方面促进生产和革新;另一方面也存在巨大的盲目性,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苏联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迅速摆脱落后面貌,加紧进行反侵略战争的物质准备,运用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思想,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资源配置的方式一方面使苏联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它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反应不灵活,不能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不利于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积极性等弊端。针对这一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在实行了一段计划经济体制之后,即提出要在计划经济中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以后又进一步认识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只是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当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来,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当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后,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过去的资源配置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