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朱佳木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再说“文化大革命”运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根据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反修防修上。这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造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社会动乱,严重妨碍了工业化建设的进行。但尽管如此,在这十年里中国共产党仍然没有放弃工业化的目标。

  首先,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确实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抓阶级斗争上,但他的指导思想是要通过抓阶级斗争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抓阶级斗争,他可以不惜牺牲正常的生产秩序,但他的目的并非是要使国家永远乱下去。有一些著名的“最高指示”,例如:“抓革命,促生产”;“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等等,很可以说明他这方面的思想。

  另外,正是毛泽东同意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政府报告中重申三届全国人大时提出的设想,即第一步,在1980年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2000年前)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如果说他放弃了工业化的目标,这如何解释呢?他还批准了国务院两次关于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的报告,如果说他放弃了工业化的目标,这又如何解释呢?

  其次,以周恩来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内健康力量竭力排除“文化大革命”干扰,一有机会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上。“文化大革命”初,周恩来反对停产闹革命的做法,提出党委、革委会、军管会两套班子,一套负责运动,另一套负责生产。他还在国务院设立业务组,把没被打倒或“解放”出来的老干部,如李先念、李富春、余秋里、王震、陈云等放进去,让他们继续组织全国的工农业生产。林彪事件后,他又主持批极“左”思潮,指示国家计委提出“政治挂帅要挂到业务上、生产上”;指示周培源发表文章,说明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并召开科学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科研,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

  1975年,邓小平接替病重的周恩来,主持党中央、国务院日常工作。他明确提出要以毛主席关于“以安定团结为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等三项指示为纲,狠抓工业交通、科学教育等各方面的整顿,并主持起草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即20条)。其中指出:“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能充分巩固的,决不能把革命统帅下搞好生产当作‘唯生产力’和‘业务挂帅’来批判。”由他提议成立的国务院政研室,还写了一篇《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说明束缚还是解放生产力,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最终标准。他还主张多出口一些石油、工艺美术品,以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加速工业技术改造。”周恩来、邓小平当时都是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领导人,如果说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中放弃了工业化的目标,从这方面看也是说不通的。

  再次,从实际结果看,中国工业化建设在“文化大革命”十年里,尽管遇到了干扰,但并没有停滞,而是在继续发展。例如,大家熟悉的成就有:9条铁路,即成昆、湘黔、襄渝、贵昆、太焦、京原、阳安、通坨线等;一座大桥,即南京长江大桥;5个油田,其中大庆油田的后备油田喇嘛甸油田于1973年开发,1975年投产,使大庆油田1976年的产量达到5000万吨,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和新疆、吉林等地的油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加强了开发,产量从1966年的276万吨增至1978年的2800万吨;一颗卫星,1970年发射,至1975年共发射15颗;一颗氢弹,1966年12月试验成功;一枚导弹,即1971年试射成功的远程地地导弹。

  “文化大革命”期间,南有美国侵越战争,北有苏联陈兵百万,东有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中央判断帝修反有联合进攻大陆的可能,做出了全面备战和进行三线建设的决策。这一决策有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的一面,三线建设也存在不讲效益、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弊病,但它对于改变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工业落后的局面,的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中小同时并举是毛泽东提出的工业化主张,“大跃进”时“小土群”纷纷上马,调整时期大多下马,而在三线建设中,由于中央强调大、小三线同时建,中小工业又有了转机。1970年全国计划会议提出各省区市都要建自己的小煤矿、小钢厂、小有色、小化肥、小电站、小水泥、小机械,作为支农工业体系,结果县、乡、镇工业得到了大发展。当时,国家在财政上大力扶持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炭、小水泥),不仅减免它们的税收,而且安排了80亿专项资金,对亏损企业进行补贴。1970—1972年,五小工业每年新办企业1万户以上,仅县办工业就新增职工400万人,占全国新增职工总数的40%。

  所以,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不再为实现工业化而奋斗是不符合实际的。实际情况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工业化建设在两方面受到了干扰:一方面要求生产为“革命”让路,有经验的老干部、科技人员受到排斥,群众组织打“派仗”,走了许多弯路,耽误了不少时间,如果不是这样,我们本来可以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另一方面在生产上不讲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提出“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战备,促进国民经济新的飞跃”,造成农轻重、积累与消费等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重工业产值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0%,积累率高达34%,人民生活水平持续10年没多少提高。1976年爆发天安门事件,不仅干部和知识分子参加,工人和市民也参加,与此有着重要关系。

  二、中国工业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解决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