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邓陈合作”与第二次历史转折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程中原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邓小平否定“两个凡是”,陈云倡导实事求是,成为思想解放的先导,从思想路线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邓小平在还没有获得解放时就多次予以批驳,明确表示反对。

  1977年4月7日,邓小平对到他那里谈话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副主任李鑫说:“两个凡是”不行。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一九七六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

  4月10日,邓小平给华国锋、叶剑英和党中央写信,针对“两个凡是”,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的概念。他写道:“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5月3日中央转发了这封信。邓小平提出的“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成为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武器,开辟了思想解放的道路。

  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进一步指出,“两个凡是”涉及的“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该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对待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还联系过去同林彪的斗争,提出“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的概念,说:“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我和罗荣桓同志曾经同林彪作过斗争,批评他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而不是把毛泽东思想当作体系来对待。我们要高举旗帜,就是要学习和运用这个思想体系。”

  7月21日,刚刚恢复中央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十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讲话,深刻而又具体地阐发了前述观点。他说:“我说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的意思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他特别强调:“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

  同邓小平相呼应,陈云同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抓住毛泽东逝世一周年的机会,分别撰写纪念文章,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指导思想,宣传毛泽东长期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陈云在1977年9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纪念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逝世一周年》。他把实事求是提到根本思想路线的高度,指出:“实事求是,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作风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离开了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那么,我们就离开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成为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者,那么,我们的革命工作就要陷于失败。所以,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实际上是区别真假马列主义、真假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标志之一。”陈云批评“报刊上有些文章还是不懂得区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字句和实质,还不是满腔热情去完整地准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实质,用它作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的指南”。其矛头是直接对着“两个凡是”的。

  邓小平、陈云配合合作,互相呼应,从思想路线高度批驳“两个凡是”,抵制和缩小了“两个凡是”的影响,启发和推动了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展开,召唤了1978年春天在全国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恢复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作好了思想准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