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争取外援的问题,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鲜明地指出:中国争取外援要“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进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根本方针与国民党截然相反,“是在坚持独立战争和自力更生的原则下尽可能地利用外援,而不是如同国民党那样放弃独立战争和自力更生去依赖外援,或投靠任何帝国主义集团”②(1937年7月23日《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方法和前途》,《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页。1940年12月25日《论政策》,《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5页。)。而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与他国“实际上的真正的平等地位”,也“决不能单靠外国政府的给予,主要的应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努力争取”,“努力之道就是把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建设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③(1945年4月24日《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6页。)。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国自立自强的基础上,才能赢得实际上而非形式上的独立平等。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政府声明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建立同各国外交关系的外交原则,当然也适用中国与苏联的交往。中国倒向苏联并非是投靠苏联,做苏联的附庸,而是与苏联站在社会主义的同一阵线上,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中国承认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并非赋予苏联借此干涉中国内政的权利,而是坚持主张两国间主权平等;中国向苏联学习,并非指苏联可以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手划脚,而是仍然坚持中国有权自主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接受苏联援助,决非意味着中国要放弃自力更生,更不意味着中国因此会吞下损害本国利益的“苦果”。独立自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确立“一边倒”方针的出发点,而且是“一边倒”方针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原则立场。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后来的中苏关系破裂问题,我们会有更深刻和正确的认识。
三、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通过三大方针的实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与独立自主外交原则服务的目标是一致的。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的实施,首先使中国一改百年丧权辱国的外交史,成功地树立起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崭新形象,使新中国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在政治、军事上彻底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特权,在经济上掌握了自己的经济命脉,使中国人民得以独立自主地恢复和发展民族经济,在文化教育领域也清除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有助于新的文化教育局面的形成。其次,争取到了苏联等国家的外交承认。截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已有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一些西方国家等在内的25个国家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中17个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敌视新中国的孤立政策,使新中国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参与国际事务,并继续建立和发展同更多国家的友好关系和往来。最后,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建立,特别是争取到苏联在经济等各方面对中国的援助,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显然,三大外交方针的实施,在对外确立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形象和巩固新中国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地位上,是符合独立自主原则的。
总之,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的确立,是以独立自主为根本出发点的,是独立自主原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现实要求,是与独立自主原则相统一的。正因为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才使新中国在建国之初,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审慎分析,确立了正确的外交方针,反过来又捍卫和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地位,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