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近几年关于战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与美国关系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叶张瑜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但是,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本质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问题所以长期存在且迄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统一。台湾问题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台湾问题很复杂,又有国内问题,又有国际问题。就美国说,这是一个国际问题”。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82页。因而战后美国与台湾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国际政治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受到学术界高度的重视。近几年学者们多角度对美台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推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一、
围绕美国对台政策的研究
   有关美国对台政策的研究是美台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尽管学者们关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但是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因而研究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基本因素及其发展规律,有助于把握美台关系的实质以及中美关系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一)对冷战时期美国对台政策的研究
   20世纪4050年代初期美国的对台政策是学者们着重关注的一个时段。例如,刘丽华着重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动性和稳定性,认为以朝鲜战争为界,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经历了从明确支持台湾回归中国到公开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从“不介入”台湾问题到武力侵占中国台湾海峡的两大变动。这两大变动始终遵循的原则是,台湾是否纳入美国的亚洲战略轨道,是否对美国的全球利益有利。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动性始终服务于其战略目标的稳定性,即利用台湾遏制中国、防止共产主义扩张、在全球推行美国的霸权主义。美国的利益需求才是美国对台政策变动与稳定的出发点和立脚点。①(刘丽华:《论405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动性和稳定性》,载《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而刘红则从战后美国对台政策演变的角度出发,着重阐述了战后初期美国对台政策演变的历史过程,认为在这一时期内(约十年间),美国的对台政策经历了“扶持、放弃、再扶持”的转变,从这一转变中可以看出,台湾问题的出现及长期悬而未决,完全是美国介入中国内战、干涉中国内政、插手中国内部事务的结果。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①(刘红:《论战后初期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载《台湾研究》,1996年第3期。)
   对于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关注也是一个重点问题。例如沈志华就对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对台政策的酝酿和武装侵占台湾的决策过程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美国政府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便匆忙认定台湾已处于危急之中,并首先决定在台湾采取军事行动,目的是在于掩盖它在战争爆发前已经开始转变的对华政策,同时为它参与朝鲜战争创造政治条件。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是促使实现这一政策转变的机会。通过对美国决策层在酝酿和制订对台政策过程的分析,作者认为美国国务院、军方、两党之间的种种分歧,都不是不要干涉中国内政的本质分歧,而是通过何种手段、何种方式不让中共得到台湾,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这是
50年代初美国对台政策的实质。②(沈志华:《50年代初美国对台政策的酝酿和武装侵占台湾的决策过程》,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5期。)林晓光认为朝鲜停战后美国把台湾问题提交安理会,要求联合国的介入,在台湾海峡实现停火,维持两岸分离的现状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使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政策。蒋介石对这一政策的反对态度,使中共认识到美蒋的利益冲突和政策矛盾,认为可以利用美蒋矛盾,探索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方式,遂开始改变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寻找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新途径。③(林晓光:《战后美国政府的对台湾政策(40年代末—60年代初)》,载《台湾研究》,2001年第1期。)
   周忠菲则分析了美国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所执行的“一个中国”政策及其对台政策的演变。他认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美国出于对借重中国的考虑,其对台政策亦相应做出调整,除继续关注台湾作为反共前哨阵地对西方的安全利益外,美国将美中关系的重点调整为侧重发展与北京的关系,即通过发展与大陆的关系来保持同台湾的“老朋友”关系。同时在使用武力问题上绕过障碍,即美国不再正面坚持自华沙会议以来美国所要求的,希望中国政府公开宣布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的立场。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态度仍有保留。在《上海公报》中,美国对未来美台“安全”关系采取了隐含处理的方式。美国解释自己的立场是:美国撤出台湾需要一个过程,而“最终撤出”要以“和平解决”为先决条件。作者认为在美国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保持美台实质关系,既发展美中关系,又通过美台关系来调整美中关系的亲疏程度,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思想基础。①(周忠菲:《中美关系正常化与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载《台湾研究集刊》,
1995年第34期。)
   范跃江探讨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他认为以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冷战结束为分界点,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国民党退守台湾到
20世纪60年代末,是美对台政策和美台关系逐步形成发展时期。美国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图谋永久分离台湾,在国际上大搞“两个中国”及“一中一台”,但遭到海峡两岸的坚决反对和抵制。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美国坚决把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关系置于美台关系之上,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美国对台政策总体趋于弱化。同时由于美国并未真正打算放弃台湾,美台关系虽呈下滑之势,但时有波澜与起伏。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图谋愈发明显,其对台政策亦出现反弹,邀请李登辉访美和派遣航母游弋台海,更是走向了极端。但是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利益和发展中美关系的考虑,美国对台政策尚不至于偏离既有框架太远。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台政策的发展与演变总是与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及中美关系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一直是美对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既会影响美中关系的发展,又必然取决于美中关系的走向。①(范跃江:《半个世纪来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进程及规律》,载《台湾研究》,1999年第4期。)
   (二)对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研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