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廖周: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新型农业治理体系的思想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18-10-26    作者:廖周    来源:第十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09-01
  字体:(     ) 关闭窗口

  农业是立国之本,中国共产党及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几代中央领导人一直致力于改革和探索农业发展方式和治理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新实践,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推进时代创新的步伐,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治理体系,梳理并总结这段正在不断深化变革的思想和实践,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在协同推进“五化同步”,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解决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城乡二元对立问题,一直是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持续通过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税费改革直至取消农业税等方针政策推动三农发展。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以更高的战略眼光提出协同推进“五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思想,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目标,特别要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2015年3月24日,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1]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协同”,实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历史性转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协同推进“五化同步”,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其内涵十分丰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历史性转型,是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物质技术条件,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顺应我国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必须加强发挥制度优势,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近年来,连续出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可喜局面,同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乃至举家外出到城镇定居的种种束缚正在加快解除,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柱。可以说,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已开始发生积极变化。数据表明,“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22元,增幅连续六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73∶1。[3]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新时期。

  二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维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粮食安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多次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既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全球视野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现实选择。中央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4]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千方百计保护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积极性,让产粮多的地方和农民多得补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要保障粮食数量安全与保障质量安全并进。习近平强调,要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坚持产管并重,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5]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指出,保障食品安全要靠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6]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局部地区存在粮食农药残留、重金属等超标现象。为此,中央要求要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基本形成改善农业环境的政策法规制度和技术路径,确保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7]一方面从源头上防治粮食污染,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实行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制度,禁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进入口粮市场。

  三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脱贫工作,作出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的战略部署。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这一系列决策部署,突出强调了农业现代化在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的方向。精准脱贫是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中国现阶段治理贫困的指导性思想,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2013年至2016年,全国共有5564万人摆脱贫困,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8]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成为世界反贫困事业的风景线和教科书。

  四是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持续增加“三农”投入,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主产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扩大节水灌溉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实施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推广补助政策。实施粮油生产大县、粮食作物制种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牛羊养殖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扩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奖补范围。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2014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强调,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的目标方向,是要探索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搞好这项改革,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要探索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坚持农民集体产权制度不动摇,无论怎么改,不能把集体经济改弱了、改小了、改垮了,不能让集体资产流失了。2016年底,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总额(不含西藏)2.86万亿元,村均493.6万元。[9]党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当前,我国正在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一方面持续加大农业的扶持补贴力度,一方面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和农业合作,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让集体经济、农业企业和股份合作社在参与国内外市场角逐中更有核心竞争力。

  五是构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绿色发展是21世纪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寻求经济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新发展模式。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在浙江舟山农家乐小院考察调研时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强调“农业绿色发展”作为专题阐述,文件指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和质量监管。党的十九大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概念写入党章,并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用“绿色发展”理念谋划现代农业,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可持续性的农业发展模式,才能最终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

  二、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三大体系”中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也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2015年3月,习近平在“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方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是抓手,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构建“三大体系”思想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

  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各地资源比较优势,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做强生产、加工、储藏、包装、流通、销售各环节,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在拓展农业功能方面,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2016年,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6%,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10]标志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已经从卖原字号农产品进入到卖制成品的新阶段。同时,以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新亮点。据统计,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11]

  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新世纪以来,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为以机械作业为主。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发展绿色生产,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重点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首先,农业强,必须依靠科技进步。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其次,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再次,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同时,加快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是农业经营规模过小。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适度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并使其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一段时期以来,工商资本“跨界务农”给农业带来新商业模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但实践表明,除了在良种繁育、大规模标准化养殖和四荒资源[12]开发等特定领域和环节具有适应性,工商资本主导的公司制农业发展模式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现象。究其原由,主要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和尊重农业的产业属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正如汪洋副总理强调,现代农业建设,要重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健全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使龙头企业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力量。[13]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有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对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2015年底,全国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到40%,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已达到250万家。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获得了更多增值收益。在社会化服务方面, “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模式正在形成。政府正在健全工商资本监管机制,既要让工商资本经营农业获得合理收益,又要防止浪费土地资源、损害农民权益。同时,改善市场信息服务,积极探索建立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宏观信息预警机制。

  三、进一步提升中国农垦的国家战略地位,深化改革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一直以来,中国农垦始终秉持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建设这一历史责任和使命,坚持围绕“农”字做强做优做大,积极探索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通过先行先试农业科技、加强物质装备建设、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等,不断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大力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收、技术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在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等方面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对周边农村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及“一带一路”倡议,这为中国农垦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农业部农垦局抓住这一机遇,于2014年启动了“国际大粮商”培育计划,积极推进“联合、联盟、联营”发展战略,先后成立中国农垦种业联盟、中国农垦天然橡胶产业联盟、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并积极筹建冷链物流、节水灌溉等联盟组织,这些大型行业联盟的组建,标志着农垦已进入大整合推动大发展为主题的时代。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这是中央24年磨一剑,从战略上明确了新时期农垦的功能定位和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意见》要求农垦全面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和社会管理属地化,鼓励垦区根据实际进行差别化探索。2016年5月25日,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推动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中央有关农垦改革的意见和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既充分肯定了农垦的特殊定位和重要作用,又明确指出了农垦新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改革路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新范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具时代特点的最新成果。6月14日,农业部印发《深化农垦改革专项试点工作方案》。方案提出的试点任务,包括加快集团公司直属企业整合重组、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和公司化改造等20项试点任务,旨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垦经济转型升级。截至2017年3月,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农垦改革文件精神的实施意见,社会职能改革、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等配套文件相继印发,责任落实和督察督办机制逐步建立。20项改革专项试点在457个农场和企业组织实施,在6个垦区开展了综合改革示范。有9个垦区开展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5个垦区推进了股权多元化改革试点,154个农场开展了企业化改革试点,已有30多家农场完成了公司制改造,组建区域性企业集团20余家。[14]《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发挥农垦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和国有农业经济中的骨干作用,加快实施农垦国际大粮商战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推动农垦联合联盟联营。[15]当前,中国农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785个国有农场、1446万人口(职工288万人)、612万公顷耕地、5000多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超过万亿的国有资产(不含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和一大批科教文卫等机构的经济社会系统。2016年,全国农垦生产总值达到7365亿,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农业国家队。[16]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指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垦区改革发展,中国农垦必将成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成为国家在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作者为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乡村振兴战略透出“三农”新希望》,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7-10/22/c_1121839231.htm。

  [3]《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5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20/content_5122217.htm。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_2332767.htm。

  [5]《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30/c_1115459659.htm。

  [6]汪洋:《坚持德法并举社会共治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6/29/c_1121236713.htm。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5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7/content_5036698.htm。

  [8]《十八大以来年均超千万人脱贫中国成世界“减贫英雄”》,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6/24/c_1121201775.htm。

  [9]《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扩容》,《经济日报》2017年6月10日,第6版。

  [10]《“四推进一稳定”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19日),中国农村网,http://journal.crnews.net/nybgb/2017n/dyq/56300_20170314113612.html。

  [11]《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017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农村网,http://www.crnews.net/jrgz/tt/58830_20170413102529.html。

  [12]荒山、荒沟、荒丘、荒滩。

  [13]《汪洋在吉林调研农业农村工作时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5-09/02/c_128189096.htm。

  [14]《韩长赋部长在全国深化农垦改革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农业部情况通报》2017年第15期。

  [15]《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5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20/content_5122217.htm。

  [16]《年产值超过7000亿的农业国家队》,中国农垦网站,http://www.farmchina.org/ShowArticles.php?url=BDgGY109BjMEMwBiBDwAZFg9。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