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众多的生产厂家为市场提供货源,反过来又使市场的兴旺有了基础保证。在杜桥及临近乡镇,已办起二百多家眼镜厂,出现了一批生产加工眼镜的专业村,引进了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全套眼镜生产设备,年产醋酸架和磨制镜片均在三千万副以上,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好。杜桥眼镜市场上80%的产品产自当地,眼镜行业成了杜桥镇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四
眼镜产业已经从小打小闹发展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杜桥成为全国最大的眼镜生产基地之一。当地政府审时度势,专门制定促进其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注重产品质量,走自主创新之路,有力地推动其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
有谁曾想到,今日流行于全国各地、响当当的杜桥眼镜,曾经是劣质眼镜的代名词。原来,眼镜行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高、劳动密集的行业,从某种程度上又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杜桥眼镜发展之初,数量虽然大,但质量档次却一直处于低水平,再加上一些设备差、技术落后的家庭企业见利忘义,借用或假冒上海、广州等地的厂名和品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以次充好混迹市场,导致杜桥眼镜信誉大跌。当年《浙江日报》披露了杜桥眼镜存在质量问题,如近视镜顶焦度不符合标准、平光中有老光、霍光,部分镜片有划痕等。1993年,中央电视台“全国质量万里行”节目和省级媒体又把杜桥眼镜作为劣质眼镜的典型进行暴光。一时间,假冒伪劣和“蹩脚货”成为杜桥眼镜的代名词,杜桥眼镜市场以及在外地营销的眼镜店生意清淡、产品滞销,许多眼镜生产厂家濒临倒闭。
当地政府和经营者一起痛定思痛,从加强市场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提高企业生产质量三方面入手清理整顿,下决心重新打造杜桥眼镜的质量品牌:
对于生产厂家,从提高生产质量入手,实行“工序检、综合检、随机检”相结合的质量检测制度,促使提高产品质量。经过整顿,全镇有280多家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淘汰落后的设备和操作工艺,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保障。
对于营销市场,当地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和市场的实际,指导市场管理人员先后制订了《市场经营者守则》、《市场管理人员守则》、《计量器具监督检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告知全体经营户认真遵守,自觉接受质量技术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同时,建立技术质量检测机构,强化质量管理。当地政府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成立了浙江省第一个设在乡镇的质量技术监督所——杜桥质量技术监督所,这是建立在眼镜市场内的专业眼镜检测机构。共取缔土车床磨片生产企业25家,关闭企业5家,限期整改8家;没收假冒商标标识15万张,假冒伪劣眼镜46万副,罚款14万元。
当地政府还特别注意加强对经营户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成立了眼镜协会,发展会员企业120多家,发挥协会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功能,年年开展质量评比,使协会成为帮助、协调、提高各生产厂家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
经过几年努力,杜桥眼镜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抽检合格率从1993年的195%上升到1995年的815%。
在建立健全眼镜生产销售的质量保障机制以后,当地政府把思路转到了推动眼镜行业上规模、上档次上。为了使企业更多更快地了解眼镜科技信息,真正能够在科技创新中得到新的发展,2004年底,杜桥镇在眼镜市场建立了浙江省眼镜行业研发中心——临海眼镜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此为载体逐步形成企业为主体,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眼镜生产的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创新服务中心还建立了全球眼镜咨询网,为生产企业提高眼镜科技含量,开辟海外市场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从2005年初起,他们还与中国计量学院联合承担了浙江省科技厅“计算机辅助眼镜设计系统”科技项目的研发。这个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眼镜设计的效率和水平,首次试验推出的十多个款式,已有2家企业选用。
为鼓励自主创新,当地政府近年来投入上亿元资金,加大眼镜新产品开发和技改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万事达眼镜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镜片生产设备,成本不到日本同类产品的1/3,产品性能和技术先进程度却不亚于日本的设备。
杜桥规模最大的眼镜生产企业——浙江盈昌眼镜实业有限公司经过13年磨炼,自创品牌,他们自主研发的“浪特梦”眼镜已成为全国四大畅销眼镜品牌之一。近年来,公司又投资1000多万元搞技改项目,开发出一系列适应国际市场的新产品。总经理李岳生说,眼镜产品的发展就是要靠创新。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提高设计能力。模具每三个月就要换一次。产品的技术改造、设计的改进、销售的创新就是企业的自主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