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略的综合评价
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期实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当时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1正面效应
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期实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体现在:第一,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新兴工业地区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第二,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提高了资金的运转效益,使沿海地区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高速增长区,实现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最大化。“六五”期间,全国GDP的年增长速度达到9%以上,几乎为“五五”期间的2倍,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更为迅速。14个开放城市1984年的人口占全国77%,工业产值却占全国的231%,人均工业产值为全国的3倍。同上书,第9页。“七五”时期,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发动力。1979~1988年,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6%,超过1953~1978年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大大高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年平均增长2%~3%的速度。《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3~614页。第三,东部地区的优先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扩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1952~1978年间,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463%、292%、353%,而1978~1992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提高到828%、673%、71%。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2负面效应
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期实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第一,拉大了地区发展差距。在1979~1995年的17年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128%,而西部地区为87%。在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中,东部地区由1978年的501%提高到577%,西部地区则由1978年的156%下降140%。东西部相比,人均GDP由1978年的1∶052扩大到1995年的1∶043。李柱甫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技术与市场》2007年10月,第83~85页。第二,在实行一系列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政策措施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倾斜范围过窄,倾斜力度过大和倾斜时限过长的状况,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相对忽略了兼顾公平的目标。第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举措还不够完善,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区域经济封锁、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之间利益摩擦和冲突、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等诸多矛盾和问题。
3对正负效应的正确认识
综上所述,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虽然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但也是地区间差距增大的最快时期,并带来了一系列在当时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并非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历程中最成功的一次选择和尝试,但值得一提的是,正因为该战略存在的诸多问题,才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前提和契机。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重点对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期中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向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变的原因进行了历史考察,并回顾了该时期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和三大地带梯度转移战略实施的相关举措,最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客观评价了该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效应。认为,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期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于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市场化改革的完善、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地区差距扩大、兼顾公平目标的忽略、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之间利益摩擦和冲突、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等诸多矛盾和问题。
同时,通过对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可得到两点启示:第一,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当时也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对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都要放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来审视和评价,这对于客观分析历史战略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将会有所裨益。第二,要正确认识历史战略问题的正负效应。随着国内外形势、经济体制、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的不断调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传统战略必然会被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的发展战略所替代,因此,我们不能对一种战略持绝对的肯定或否定态度,要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看其产生的积极效应,同时要从长远来看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因为一种战略所存在的弊端往往会成为新战略出台的强大引擎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