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前苏联的改革是从一开始就直接对旧体制进行快速改革,中国的改革则从实际出发,不但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方法,同时常常是绕过旧体制,另寻新的生长点,建立新的制度,从而可以避免改革时遭到阻力与困难,使改革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渐进式改革不是以削弱国家能力的形式实现,因此国家能主导改革的进行,改革虽然可能会相对比较缓慢,但却走得比较稳健。由此可见,实际上,所谓的渐进式改革,具有两种涵义:即速度上的渐进改革(gradual reform)与数量上的增量改革(incremental reform)。就是说,从速度上看,在中国已经发生的改革是属于部分的、缓慢的(分步走的)改革;从量的变化的角度看,渐进改革是指在旧体制因阻力较大还改不动时,先在其旁边或周围发展起新体制或新的经济成分(如市场定价制度、各种形式的非国有经济),随着这部分经济成分的发展壮大、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和体制环境的不断完善,逐步改革旧体制。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更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决策中最优先考虑的是发展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经济角度看,渐进式改革实际上是一种尊重实践的态度,这与理想主义有所不同。理论界目前尚没有关于经济转轨的专门理论,西方经济现有理论也没有明确指出中央集权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可行路径。由于经济转轨没有理论或者实践经验可借鉴,因此,转轨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渐进式改革需要不断积聚动力,以便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渐进式改革强调基础条件完善的时间特性。也就是说,例如金融改革,其所涉及的法律、监管制度、银行体系、会计标准的完善,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机构建设,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涉及到改革路径选择问题。
中国在渐进式转轨过程中,选择了先易后难,先突破薄弱环节、再啃“硬骨头”的改革路径。具体体现为:改革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进;价格改革由“双轨制”逐步并轨,最终实行市场价格;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国有企业改革从主要依靠政府和政策,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和法律,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外开放从东南沿海逐步推向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先行,逐步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由于中国采取的渐进式改革,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限制在社会和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避免了过大的社会震动,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是同期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平稳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轨,用成功的实践,打破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教条,在历史上首次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与发展道路,使国家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中国进行的以渐进式改革为特征的经济转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堪为世界范例。中国经济体制能够成功转轨,得益于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准确把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确认识;重视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和注重建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