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及其经济动因
发布时间: 2011-10-14    作者:万川    来源: 2009-11-14
  字体:(     ) 关闭窗口

  3经济发展是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动力

  从农村方面看,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民进入小城镇,改变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思路,推动了小城镇户籍制度的不断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依靠农业积累发展重工业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为此建立了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转入城镇的户籍制度。1978年后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择业自主权,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粮油布匹等基本生活品凭票供应制度逐步取消后,农民进入集镇相对自由,但仍受到户籍制度的束缚。如果继续沿用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户籍制度,就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就会阻碍城乡经济的发展。为此,国家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通过发展小城镇,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以此带动农村人口城镇化,这就迫切需要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采取了渐进的办法。首先是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集镇落户,随后又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再规定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这个以乡镇企业为产业基础、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到集镇落户的小城镇发展战略,既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找到了出路,又部分化解了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的难题。

  从城市方面看,城乡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使得大批农民既离土又离乡,进入大中城市当农民工。大中城市农民工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户籍制度改革的触角从小城镇延伸到大中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释放出大量农业劳动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使农民获得对自身劳动能力的支配权。同时,城市放宽了劳动用工制度的计划管理,放宽了对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许多限制。随着大中城市就业机会的不断增加,大批农民已经不满足在小城镇的发展,他们离开农村流入城市当农民工,寻找那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险的临时性工作,春节前后又大批集中返回农村与家人团聚,形成一年一度备受社会关注的民工潮。有关统计显示,到2006年底,我国有近一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亿,其中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达到12亿。钟和等:《欢声笑语中,农民工踏上免费返乡路》,2007年2月12日《中国税务报》。农民工的出现,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需要。国家对农民进城务工给予了政策支持,规定用人单位应给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强调要对进城农民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把农民工问题上升到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其中包括要求各地妥善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的户籍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是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让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这就要求户籍制度改革从小城镇跨入大中城市这个深水区。尽管完成这步跨越还很艰难,但趋势已不可逆转。

    1. 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2. 20世纪80年代上海青年服务队再研究
    3. 王瑞芳:从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
    4. “外汇券”与中国的外汇管理工作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市场化与法治化互动的生成逻辑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透视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体育思想变迁论析
    8. 为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树碑立传
    9.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青少年体育政策演进述析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事业的转型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