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高校研究中心
北大历史系
发布时间: 2009-09-11    作者:    来源:北京大学网站 2009-09-11
  字体:(     ) 关闭窗口

  

  机构沿革:

  该系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史学教育科系。1900年夏,史学堂随京师大学堂一同遭八国联军毁坏。1902年末,中国政府在恢复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中,规划设立史学目,1903年改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次年夏,京师大学堂开始进行预备科和师范馆的史学教育。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相当于今制本科)的中国史学门开始招生。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为国立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史学教育多方吸取近代世界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知识,力求使学生获得广博的基础知识,打下厚实的学术功底,练就精深的专业能力。五四运动后,1919年8月,校评议会依新制将中国史学门改称史学系。1937年7月,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建设被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所打断。部分师生随校内迁,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相关科系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社会学系。抗战胜利后,北大史学系1946年随校北上复原。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时,由于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一部分历史学骨干教师的汇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师资阵容进一步壮大,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益发突出。考古学专业1983年从本系分出,独立成为考古学系。该系的教师行列里,涌现过李大钊、马叙伦、马衡、朱希祖、陈寅恪、陈翰笙、陈衡哲、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邓之诚、冯家升、张星、刘崇、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翦伯赞、张政、向达、邓广铭、周一良、齐思和、杨人、邵循正、苏秉琦等著名的史学家。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该系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历史目光和渊博知识的人才,成长了一批批杰出的学者、革命者、爱国志士和社会贤达。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承前启后,代代相传。

  现有专职教师68名。其中,教授33名(博士导师19名),副教授19名,讲师16名。除教书育人之外,还承担着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0余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国际合作或海外基金奖助课题6项。每年有大批学术论著发表,很多论著在国内外获奖。该系1993年创办学术刊物《北大史学》,每年出版一辑。课程门类设置齐全,分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可授予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本科从1994年起列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每年面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生50人,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15人,接受各种层次的进修生10余人,进修教师20余人,访问学者10余人。系图书室藏书10余万册,校图书馆所藏有关的历史书籍近百万册。每学期均聘请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前来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报告,将最新的学术成果和信息传达给广大师生。在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学术环境中,努力造就目光开阔、学识渊博的优秀人才。

  该系设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室,有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该室拥有一批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优秀学者。

  著名学者:

  牛大勇 ,男,教授。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1982年7月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年9月—1985年7月为北京大学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7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5年9月—2000年6月,在职攻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7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为《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研究》。

  任职简历:

  2007年11月—2008年2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综合研究科/文学部访问教授

  2006年5月—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

  2006年1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2005年1月— 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2004年4月— 中国史学会理事

  2002年7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2002年5月—2005年12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1年7月—2003年2月,国际高等教育组织“21世纪大学联盟”经理 (the Universitas 21,简称“U21”)

  2001年2月—2002年10月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1999年7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001年3月获得博士指导教师资格

  1999年3月—2002年3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主任

  1998年7月— 中美关系史专业研究委员会理事

  1998年 7月—8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1997年—2002年 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

  1997年 9月—1999年1月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1997年1月— 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5年 6月—1998年5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

  1995年 1月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1993年 1月—12月美国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术中心研究员,兼乔治·华盛顿大学欧俄欧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92年8月—1999年7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1987年11月—1988年11月 日本创价大学客座研究员

  1985年8月—1992年7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教、讲师

  所属机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