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关键节点。它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关键节点。它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一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尽管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战后迅速挑起内战,延缓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进程,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斗争,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一盘散沙的局面。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推动中国共产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成熟。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科学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党在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民主根据地广泛开展“三三制”“豆选”等民主政权建设,实施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使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政治民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府廉洁的新社会,成为人们心目中向往的“新中国”雏形,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伤亡最大的战场,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抗战胜利后,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在构建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人民的尊重。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命运的历史转折点。
二
日本军国主义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中国是“一盘散沙”局面。在民族危亡之际,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社会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与行动。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抗战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我们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有力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在东北战场,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各族人民踊跃加入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击日寇;在蒙藏地区,各族群众组织起“反帝大同盟”“蒙汉抗日同盟会”“牧民抗日会”;在冀中平原,共产党员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歼灭大量日军。
在抗战烽火中,各族人民并肩同心、紧密协作,不仅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更让中华民族整体意识迈向新高度,民族精神得到新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根基愈发稳固。
特别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以实际行动投身抗战,在民族危难之际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香港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先后成立了港九大队和护航大队等,在香港海陆开展游击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日本侵占台湾后,台湾人民从未停止对日本侵略的抗争。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是全体中华儿女用鲜血铸就的伟大胜利。
海外数百万华侨更是积极投身抗战,组建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等团体,提出“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他们倾力捐财捐物,许多侨胞毅然归国参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在抗战烽火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更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纽带。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是促成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关键“催化剂”。
三
近代以来,原本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一度蒙尘黯淡。落后挨打的现实使部分人丧失文化自信,误以为唯有全盘西化方能救中国。然而,抗战时期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之际,人们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复兴的信念反而愈加坚定。
哲学家冯友兰称这一时期为“贞元之际”,期待为国家致太平、为亿兆安民心而畅所欲言;贺麟则提出“文化救国论”,主张民族复兴本质是文化复兴。尽管他们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但这种高扬文化主体性的思考,仍为文明重光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
真正推动中华文明焕新重生、发展为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的,是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实践推动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进一步成熟,鲜明提出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第一个结合”的观点。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我们要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向往和追求“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一追求为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光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重要奠基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纪念这一伟大胜利,就是要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和正确二战史观,深刻认识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继续坚定不移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执笔:章舜粤(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