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李正华:改革与民生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 2025-04-08    作者:记者 孙美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5-03-1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改革与民生的双向奔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民情怀”与“改革特质”有机融合,成为一大亮点。为深度了解“为民情怀”与“改革特质”有机融合所蕴含的意义、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

  报告以制度创新为主线,勾勒出破解发展难题的深层逻辑。报告提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通过差异化监管、风险投资激励等制度创新,构建“耐心资本”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制度通道。李正华告诉记者,报告首次将“投资于人”纳入宏观政策框架,通过免费学前教育普及、高中学位扩容、零基预算改革,形成全生命周期人力资本培育体系。这为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筑牢了人才根基,从而有力驱动各领域创新发展,确保在科技变革、产业升级等关键赛道抢占先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民生,始终是政府工作的核心指向,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报告以“民生保障大升级”回应人民关切,将民生改善提升到经济发展战略层面。李正华认为,民生保障的大升级重塑中国发展的价值坐标。

  改革为民生改善提供坚实保障,民生改善又为改革注入强大动力。李正华认为,改革与民生,是相互促进、双向奔赴的关系。改革为民生提供物质基础:全国统一大市场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财税金融改革释放减税降费空间,科技创新投入强度提升。民生改善反哺改革动力:群众获得感增强激发社会创业活力,教育提质吸引人才回流,医疗保障完善促进消费升级。报告生动展现了国家在改革征程上的坚定步伐,深刻揭示改革特质与为民情怀的内在统一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治理范式。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规划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大力推动改革与民生事业和谐共进。从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到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投入,每一项政策都精准对接发展所需、民生所盼。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地实施,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李正华认为,这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强大的制度优势。在改革与民生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完善,更具蓬勃的生命力与广泛的感召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实根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3月11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