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依据时代特征、人民需求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工作方针与策略,有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依据时代特征、人民需求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工作方针与策略,有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党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并将其作为实现人民幸福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始终重视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坚持实地调查、深入群众的工作方法,开展了具有鲜明革命性、群众性和实践性特点的社会工作。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通过颁布《关于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的决议》等政策,建立优抚工作制度,同时开展救济贫民、调剂粮食、义务教育等多方面社会救助。延安时期,党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导下,通过发放救济粮款、兴建易仓、组织垦荒等举措改善群众生活。这些工作对密切党群关系、巩固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中国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构建起从中央到基层的制度体系,推进了计划性、组织性的社会工作。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内务部主管民政工作。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社会工作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在城市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在农村建立了“五保供养”制度,并通过城市基本生活物资定量供应和农村集体分配制度,保障了群众基本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方式,将物质帮助和思想工作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社会工作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并从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这对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推动我国高等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不断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促进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对社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发挥社会工作自身优势,更好为困难群众和其他有需要的群众提供专业服务;另一方面,要求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让社会工作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和全局高度,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全面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二十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战略部署中,都明确了社会工作有关任务;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作为党中央职能部门,省、市、县级党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这是党的社会工作领导体系的重大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等重要改革举措,明确了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重点任务。
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加强社会工作、怎样加强社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社会工作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治理根基,开创了“中国之治”新局面。
社会工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党中央批准印发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等方面的意见。各地各部门也制定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落实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为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健全。2023年12月,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设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工作协同联动,研究解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层面还健全了基层组织建设、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等机制。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建立起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工作网络,有力加强了党对社会领域相关工作的统筹。
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创新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社会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工作规律的认识。在根本原则上,强调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大;在发展方向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在重点任务上,强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在方法路径上,强调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目前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开展社会工作的专科教育、300余所高校开展社会工作本科教育、2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迅速壮大,2024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达到188.9万人,创历史新高,为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社会工作服务网络不断拓展。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共有2.37亿注册志愿者,135万支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队伍总数为135万个,志愿服务项目总数为1270万,服务时间总数为53.5亿小时。志愿工作服务已深入儿童福利、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区矫正等领域,有效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工作新局面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大量涌现,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日益多元,给社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互联网和新技术普及应用,新兴领域迅速发展,社会交往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更高,对社会工作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要求。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构建党委领导下的现代化社会工作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推动、专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各级党委统筹协调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社会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创新“两企三新”党建工作方式,深化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推动建立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联动的服务网络。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工作模式。
强化多元协同的社会工作服务格局。坚持守正创新,既继承优良传统,又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激发社会活力。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培育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机构,鼓励企业设立公益基金,发挥社区自治组织作用。推动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和继续教育体系。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评估机制,确保服务质量。通过构建多元协同格局,促进社会治理效能全面提升,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推进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创新。善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智慧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需求收集、资源对接、服务供给的数字化平台,提升精准服务水平。开发智慧社工服务系统,实现居民服务档案电子化、服务过程智能化、资源配置精准化。建立社会工作大数据分析平台,及时掌握社会动态,预测研判社会风险。完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推动志愿服务与专业社工服务的有效衔接。通过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社会工作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增强服务效能。
作者:吴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朱丽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南方》2024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