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3日下午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西部地区现代化发展对推动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东中部地区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必须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开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从而加快推进西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西部地区的短板,要立足实际,优先聚焦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前沿领域,深化布局、精耕细作,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同时,应着力加强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偏远地区互联网覆盖率和畅通度短板,构建数字经济、未来产业的支撑网络。在有条件的山区、草原等地,建设更多基站,扩大宽带网络覆盖范围,确保生产生活能够快速便捷访问互联网,助力信息流通和共享,提高商品生产和流通效率。
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推动区域内生式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利用清洁能源,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西部地区要以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契机,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升级。在政策层面应积极引导能源转型,建立和完善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法规框架,建设绿色产业政策体系,提高清洁能源市场准入门槛。应鼓励西部地区建立绿色技术研发中心,推动绿色产业技术自主创新。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将已有的先进绿色技术推广至西部地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本地清洁能源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合作与创新,建立清洁能源产业链,形成集成化的清洁能源供应链,推动清洁能源在西部地区的应用。
新质生产力的共享性要求科技进步遵循普惠路径。西部地区更应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不断加强普惠和公共科技供给,让各族群众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要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远程医疗技术,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普惠共享、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释放人才创新活力。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实现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资料升级、劳动对象创新。由此,要加快西部地区形成利于人才培养、适于人才成长、益于人才创新的社会环境,增强对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的长效吸引力;要推动人才生态环境现代化,打通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诸环节,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与流动,扩大人才对外开放;要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优化人才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优势,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西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平衡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要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然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要排斥、清退传统产业,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腾笼换鸟”“以新汰旧”,将资源绝对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从而轻视传统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并不等同于落后产业、无效产业。传统产业的平稳发展,对于稳就业、稳增长乃至确保产业安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可以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若不及时跟进和应用新技术,很可能会被迅速淘汰,未来产业若不能深耕技术和市场,也可能只是潜在生产力,而不能形成现实的新质生产力。
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务之急是着力推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各地绝不能脱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一哄而上,而是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产业发展作出科学研判。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多种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绝不可能片面依靠单一手段取得成功。我国西部地区所占国土面积广大,各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不同收入群体有较大差距,这一国情实际决定了长期内多代产品、多代技术并存于市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萌芽中的未来产业并存,新产品与旧产品、新技术与旧技术同在。因此,要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科技基因,以新兴技术替代传统产业的落后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由此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总之,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是西部地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04月25日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