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来——共享机遇 惠及世界
发布时间: 2023-09-04    作者:周进    来源:北京日报 2023-09-04
  字体:(     ) 关闭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来,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惠及世界。

深化政策沟通,国际共识持续扩大

  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和行动先导,旨在通过策略对接、制度规则互通和理念协调,达到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合作清除障碍、保驾护航的目的。

  首先,共建“一带一路”注重与沿线国家发展方略以及区域发展方略对接。中国积极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如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等。中国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匈牙利等国的规划对接工作也全面展开。

  其次,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有效沟通协调,建立双多边以及地区联合工作机制。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经贸、金融、科技、社会、人文交流、生态环保等领域,带动全球国际合作效应显著,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共享性与开放性。

  再次,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积极深化同各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共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欧盟的“欧亚互联互通”、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进行有效对接,达成促进互联互通、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共识。

  中国将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成开放的合作平台,“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没有地缘政治目的,不针对谁也不排除谁,不会关起门来搞小圈子,不是有人说的这样那样的所谓‘陷阱’,而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全球治理方式,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迷思,不断扩大全球合作共识,为解决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加强设施联通,互联互通成效显著

  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础和优先领域。在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基础上开展广泛合作,既能够促进沿线各国的发展,又增进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强劲增长注入强大动能。世界银行2019年的研究报告显示,若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得以实施,到2030年每年有望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的收益,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

  经过十年的发展,“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生根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中老铁路全线通车,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蒙内铁路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建成通车;雅万高铁、匈塞铁路、中泰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等合作港口建设运营良好;电力、油气、新能源、煤炭等领域合作项目扎实推进。

  截至2021年末,中国与100多个国家签订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与其中54个国家保持定期客货运通航,与东盟、欧盟签订区域性航空运输协定。截至2022年末,健康、绿色、数字、创新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已与16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

  作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通互惠互联的有效载体,中欧班列已发展成为中欧之间国际物流运输的首要选择,被誉为联通亚欧的“钢铁驼队”。截至2022年末,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6.5万列,运送货物超过600万标箱,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此外,中国海运服务亦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沿海国家和地区,海运互联互通指数全球第一。

提升贸易畅通,经贸合作不断拓展

  贸易畅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和促进开放包容发展、福利增长的重要途径,致力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十年来,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多元贸易平台成功搭建,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跨境电商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推动着贸易模式的不断创新,“丝路电商”异军突起,一批海外仓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建成投运,成为推动“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新生力量。数据显示,2013—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促进了国际产能合作,联通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中国不断扩大对沿线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规模,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促进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提供了新机遇。中国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额由2015年的2.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2年的5.94万亿元人民币。中国自东盟进口额由2012年的1958.2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4080.5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0.8%增至15%,为东盟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2022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为13833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9.4%。

  实践证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科学使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双轮驱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积极同沿线国家商建自由贸易区,使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

扩大资金融通,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这既是对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的有力保障,也是帮助贫困人口通过获得金融服务摆脱贫困、增加收入从而降低生活脆弱性的重要手段。

  在加速推进多边金融合作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发起创建了亚投行、设立了丝路基金等多边融资、投资平台。截至2022年6月,亚投行成员已扩大到105个,批准了33个成员的181个项目,金额超过350亿美元。亚投行还与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多边组织和区域金融机构合作,促进了亚洲及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国—中东欧银联体、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行银联体等多边金融合作机制相继建立。

  在货币合作方面,截至2022年7月底,我国累计与20多个沿线国家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在1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业务量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也得到不断推进。这些新型金融机制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

  在双向投资方面,从2013年到2022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571.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09.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同期总额的17.9%;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49.4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296.2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54.8%和51.2%,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做出积极贡献。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

促进民心相通,民意基础不断巩固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是最基础最结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沿线各国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交流互鉴频繁。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上,世界各国人民在不同的地域和时间,各自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明。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十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电影节、艺术节、音乐节、图书展等活动,并开展了联合考古、联合申遗等项目,促进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等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把世界的多样性和各国的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使文明之花成为增进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进步的纽带、维护世界和平的润滑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把建设“一带一路”健康之路作为重点目标,推动沿线国家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领域合作。中国先后派出多支眼科医疗队赴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开展“光明行”活动,帮助巴基斯坦、阿富汗消灭脊髓灰质炎,派短期医疗队赴斐济、瓦努阿图等太平洋岛国开展“送医上岛”活动,帮助刚果(金)等非洲国家应对疟疾和埃博拉疫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威胁和对世界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截至2022年4月,中国秉持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向国际社会提供超过21亿剂疫苗,为弥合“免疫鸿沟”做出积极努力。

  此外,“一带一路”被视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黄金旅游之路。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多国互办“旅游年”,创办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联盟、中蒙俄“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等旅游合作机制,不断提高旅游便利化水平,推动沿线国家间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还大力援助沿线国家治穷减贫,提供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涵盖减贫、农业等多个领域。

  十年来,沿线各国间在文化、教育、旅游、智库、脱贫和抗疫合作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心相通项目,“一带一路”民意基础得到不断巩固。实践证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解决全球文明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