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李捷:发掘毛泽东思想的时代价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 2013-12-19    作者:李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12-1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梦的提出将现在史与未来史打通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前途?我们应如何认识百年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历史和逻辑关系?

  李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这个重要命题,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进行了梳理。这个伟大过程包含我们已经走过的一百年和我们现在继续走的一百年。首先,第一个百年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年间,中华民族牺牲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才建立起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解决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前提。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重任是反帝、反封建。新中国的成立,表明中华民族从此站了起来。但是,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的诞生时,他的心情是不轻松的。新中国的创建只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建设新中国的主题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进入到我们现在走的这第二个百年,即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百年,它的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是不是说我们的中国梦就到此为止了?我认为不是,因为还有后面第三个百年。在这第三个百年里,我认为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目前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近些年,中国高速发展,短短十年间,国内已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国民素质不高,在经济制造等方面,还是拼人工、制造、资源,而不是拼核心技术等,在很多方面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不仅要跟西方发达国家比拼经济发展总量,还要比综合国力、比质量。

  我们经历了第一个百年,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前提,现在正在经历这第二个百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百年。等到第三个百年时,中华民族将在世界上呈现出一个崭新面貌。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国民素质、综合国力都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文明,也将会更加充满自信。

  中国梦的提出就是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观。它首先展示了中国的过去史,然后将现在史与未来史打通,指明了方向,这也恰是中国人的一个史学传统。正如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从这样一个大历史观中透视我们的历史,就能为我们的未来指明正确的方向。

  第二个方面要注意的,就是我们现在所提的中国梦,跟过去的天朝自大梦是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是与世界历史长河融合在一起的,中国不可能处于世界的边缘。正因为如此,中国梦要求我们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我们周边的文化。现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事情也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了,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当前,中国在世界上正处于上升阶段,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越发展、越融入世界,就越有主动权,影响世界的主动权仍在我们手中。中国的发展将使我们在未来世界事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既不能回到过去盲目排外的心态,也不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冲动行为。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我们正确认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中国梦的主动权在我们手里,中国进一步发展起来后,会为世界和平带来重大利好,这一点我们要充分自信, 而且我们还要让世界人民都了解到我们的中国梦是包容的、开放的。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