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直以来被西方称为“威权社会”,因此其大选一直无太多吸引人之处。然而,一次没有引发“改朝换代”、看起来普通的大选,缘何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新加坡一直以来被西方称为“威权社会”,因此其大选一直无太多吸引人之处。然而,由于主政新加坡半个多世纪之久的人民行动党在2011年的大选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一向风平浪静的新加坡政坛此次颇显几分难得一见的生气。
新加坡大选最迟每隔5年举行一次,2011年大选伴随着4月19日国会解散而正式拉开序幕。从4月27日大选提名日起至5月7日投票日,历经10天的激烈角逐后,新加坡大选终于尘埃落定:行动党最终以81席对6席获胜!行动党虽毫无悬念地蝉联,但政界和学界都有不少人将这届大选视为是新加坡“历史的分水岭”和“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一次没有引发“改朝换代”、看起来普通的大选,缘何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看点一:集选区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这是新加坡独立以来候选人最多、参加投票的选民最多的一次大选。这次大选中,行动党虽不是第一次未能在提名日自动当选,但它遇到的挑战却是空前的。纵观所有27个选区,除李光耀的丹戎巴葛集选区未遇到挑战自动当选外,其他所有12个单选区和另外14个集选区,都受到在野党的强力挑战。
由于受人力资源制约,单选区一向都是在野党的必争之地,因而行动党在单选区遭遇强力挑战并不惊奇,但这次几乎所有集选区也受到在野党的挑战,这远远出乎一般政治观察家预料。
集选区制度首设于1988年的大选,名义上是为了保证少数族群至少能在国会里拥有自己的声音,以保障他们的代表权,但这实质上使得力量较弱的在野党因人力资源有限,难组成能与行动党人数相匹配的竞选团队,从而客观上导致集选区很少遇到反对党的挑战,往往都能在大选提名日就不战而胜。这对确保行动党的最终获胜至关重要,甚至行动党还常常借助于集选区制度,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人轻而易举且名正言顺、冠冕堂皇地带入国会,从中培养出了内阁部长。
正因如此,集选区制度在历届大选中招致反对党的激烈批评与诟病。在此次大选中,不止反对党强力抨击集选区制度,行动党自己也意识到集选区制度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而大选的最终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阿裕尼集选区的丢失,不仅将5位反对党议员送入国会,而且使行动党政府顿失两位能干的部长。
看点二:反对党冲击集选区
资深的反对党领袖终于走出固守几十年的单选区,开始冲击集选区。除了屹立新加坡政坛27年、已76岁高龄且患轻微中风症的詹时中走出困守了近30年的波东巴西单选区,勇敢挑战集选区外,最引入瞩目的当属独.自镇守后港单选区长达20年之久的工人党秘书长刘程强。刘程强虽是首次走出后港单选区,但显然是有备而来的。早在3年前,他就开始着手部署接班人,为自己今日走出单选区、冲击集选区做准备。因而,当刘程强率领工人党最强的竞选团队,对阿裕尼集选区展开了被称之为“自杀式”的强力冲击时,该选区成了大选中选情最激烈的焦点、热点。
此次大选中,素质大为提高的工人党因其攻下了一个集选区而注定将被载入新加坡史册。在成功守住原来单选区并首次夺得一个集选区后,工人党可谓是如虎添翼,对今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工人党无疑大有裨益,因而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觑。工人党不仅一举成为反对党阵营中的老大,它的胜利还打破了集选区制度金刚不坏之身的神话。还有,工人党这次平均得票率逼近50%,对执政的行动党而言,无疑会造成如芒在背的压力感,迫使行动党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
尤为重要的是,此次大选中形成了所谓的“工人党效应”,即选民在投票时,不是针对哪一个具体的候选人,而是候选人背后所代表的政党。而这一点,正是当年李光耀领导行动党战无不胜的制胜法宝!至于“工人党效应”能否持续下去,那就要看工人党这块“金字招牌”在今后5年的表现了。
看点三:行动党自我拆台
面对反对党的强力挑战,一向稳扎稳打的行动党似乎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甚至彼此拆台,以致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大选一开始,以外交部长杨荣文领军的阿裕尼集选区就受到了工人党来势汹汹的进攻。
面对陡然升温的选情,内阁资政李光耀不知为何竟然率先发出一个让人诧异的言论:行动党如果失去一个集选区,那并非世界末日,但阿裕尼选民如果投选工人党,接下来5年必将后悔。这番话不仅让很多选民感到愤怒,而且似乎也向人们昭示了阿裕尼集选区今日注定败北的宿命。
随后,国务资政吴作栋也急于声援选情告急的杨荣文,却说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话:一些部长在处理住屋和交通问题方面表现不理想,也可以不投选黄根成,因为他让马士沙拉末(指恐怖组织伊斯兰回祈团新加坡支部头目)逃脱。杨荣文到底做错了什么,要去面对这样的结果?而从结果看,吴作栋不仅没有帮到杨荣文,反而同时伤害了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交通部长林双吉和副总理兼内政部部长黄根成。
尽管行动党在选前一再告诫选民说:阿裕尼集选区不能输,因为一旦输了政府就将会失去能干的外交部长,但杨荣文最终还是输了。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南海区域文化研究中心。本稿于新加坡大选揭晓次日发自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