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从“物价冲击波”看2011年中国宏观调控走向
发布时间: 2010-12-05    作者:张晓松 雷敏 王培伟    来源:新华社 2010-12-05
  字体:(     ) 关闭窗口

  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调控更趋灵活性

  分析这一轮“物价冲击波”,既有灾害天气等临时性因素,也有农产品成本和需求上升等必然趋势;既有国际农产品、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外部影响,也有我国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给物价上涨造成的压力。

  “各种商品价格‘按下葫芦浮起瓢’似地轮番上涨,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流动性过剩。”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新增贷款接近7万亿元,离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信贷目标仅一步之遥。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规模已近70万亿元,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币供应国。

  庄健认为,目前通胀已经成为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今后我国面临的流动性压力短期难以有效缓解。特别是11月初美国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全球流动性泛滥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面临着更大的资本流入压力。

  回顾历史,这一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2008年底中国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出的。到2009年底,尽管中国经济已企稳回升,但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当时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坚持货币政策不变。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无论是出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还是出于防通胀的需要,货币政策都需要适度调整和转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未来通胀有可能进一步蔓延,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发挥作用方向和力度都将进行调整。

  事实上,近一个多月来,央行已连续采取加息、全面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收紧型货币政策。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日前也明确表示,当前加强流动性管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也是货币条件回归常态的主要表现。

  谈到货币政策的调整,郭田勇认为,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中央将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当然,有所缩紧并不意味着将实施全面的紧缩政策。”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袁钢明指出,货币政策应尽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上,防止打击面过宽。

    1. 创新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宏观调控
    2. 找准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着力点
    3. 稳中求进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4. 十八大以来宏观调控的六大新思路
    5. 近年来中国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的特征分析
    6.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从供需两侧治理经济下行的经验启示
    7. 2016,中国经济的冰与火之歌
    8. 高培勇:宏观调控格局的若干重要变化
    9. 李 扬: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要有新思路
    10. 宏观调控保障“四个没有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