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一紧,表面上构成“两难”,但只要政策选择得当,节奏把握准确,是完全可以化解的。这考验着我们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艺术。
记者:面对“两难”困境,宏观调控政策应当如何把握?最近中央接连开了好几次会,为宏观调控定调,明确提出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又要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如何理解这一方针?
张立群: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两难”问题,我觉得首要一点是增长基础不够稳固。一方面对外贸易波动在所难免,一方面国内投资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政府投资退出后,企业投资活动尚未全面恢复。高耗能企业的投资出现萎缩,汽车行业投资处在谨慎观察阶段,产能扩大迹象不明显,房地产投资增长也存在不小的变数。此外,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虽然各方做了努力,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也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和积极性。可以说,从政府投资转向企业投资,目前基础尚不稳固,存在一定的变数。
综合来看,通过多种措施,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但要实现新一轮经济可持续平稳增长,还有不少突出问题有待解决,需要我们在政策选择上把握得当。比如货币政策,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如何解决?过于收紧,会影响投资恢复,过于宽松,不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着眼长远的话,应该着力引导货币向实体经济流动、同时通过积极发展证券市场,消化过多的流动性。我认为,一松一紧,表面上构成经济发展的“两难”困境,但只要政策选择得当,是可以化解的。
巴曙松:仅仅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为例,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整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朗,但如果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时间较长,一方面可能会对实体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超乎预期。因此需要考虑一些对冲的措施,这包括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促使地方政策在市场调整时期依然稳步增大土地的供应,在对房地产信贷进行一定限制的同时放开市场化的房地产融资渠道,这可以部分对冲房地产市场调整可能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
记者:宏观调控这一基调的确立,对当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巴曙松:我理解,下半年的宏观调控应当以稳定政策为主基调。一方面,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如楼市调控、对信贷总量和节奏的控制、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规范化、节能减排、出口退税等政策,其效果如何需要观察,可能暂时没必要进一步收紧,否则可能导致“超调”,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只要经济增速回调在预期范围内,也没必要过于匆忙地出台所谓“二次刺激”政策,否则会助长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