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模式问题,我认为揭示中国发展奇迹的密码不在经济领域。有人说正因为中国搞了市场经济和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这样看问题只是看到了中国奇迹的表象和起因,没有深入到中国奇迹的内在逻辑。从比较的视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搞了市场和开放型经济,为什么没有取得中国这样的奇迹?所以,解读中国奇迹的密码应到政治领域中寻找,也就是到让西方人头疼的 “人民民主”中寻找。中国政治文化有“四大优势”:“集中效率优势”、“政治组织优势”、“制度创新优势”、“文化包容优势”。这“四大优势”是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所没有的,也是中国发展奇迹的奥妙之所在。

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吸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十年动乱”时期政治建设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于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纵向的是地方和基层缺乏自主权和积极性,横向的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干部老化、缺乏活力的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政治体制改革部分是这一时期认识和政策的集中体现。改革的主题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目的是建立能够克服权力过于集中,充满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从实践成果层面评价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在纠正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恢复“文化大革命”以来遭到破坏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调整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权力下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问题的提出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从1992年起,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现在回顾近20年来的变化,可以说直到今天我们对这个问题才看得比较清楚。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把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突出强调“人民民主要制度化和法律化”,实质是把维护政治制度和社会稳定突出出来。当时所要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重点是强调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坚持、完善和发展,实质是为了保持中国宏观政治制度的稳定,并在稳定的基础上对基本政治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
为了不干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必须保证政治体制的宏观制度稳定。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对政治上层建筑提出的变革需求,改革完善政治体制。所以,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由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问题,变成了权力如何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有效执政问题,把单纯的政治领域的问题,拓展为政治领域与经济社会领域的相互关系问题。过去是以权力改革权力,分权改造集权;现在是以权力服务权利,政治权力服务于经济建设。正是从政治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出发,近20年来,基层民主和村社自治建设有了蓬勃发展;主导和服务于市场经济的有效执政和有效政府建设得到不断加强;规范和服务于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日益完善;人大制度、政党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运作程度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也得到不断推进。
这种围绕经济建设需要开展的政治建设,不仅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落到了实处,还实现了在今天看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政治和经济这两大领域结构关系的重大调整,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简化地说就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加“市场经济”。正是这样的制度效应,创造了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奇迹!而这两个优势的结合,既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又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超越。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模式问题,我认为揭示中国发展奇迹的密码不在经济领域。有人说正因为中国搞了市场经济和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这样看问题只是看到了中国奇迹的表象和起因,没有深入到中国奇迹的内在逻辑。从比较的视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搞了市场和开放型经济,为什么没有取得中国这样的奇迹?所以,解读中国奇迹的密码应到政治领域中寻找,也就是到让西方人头疼的 “人民民主”中寻找。中国政治文化有“四大优势”:“集中效率优势”、“政治组织优势”、“制度创新优势”、“文化包容优势”。这“四大优势”是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所没有的,也是中国发展奇迹的奥妙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