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盛夏。天山南北,瓜果飘香,欢声如歌。
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相继召开,22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迎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新疆大地上热浪扑面,一派勃勃生机。
援疆潮:催热南北疆经济
喀什“热”起来了。
“过去飞喀什,最多时一天4个航班,现在一天7个都满足不了需要,‘喀交会’期间不得不再增加一班航次。”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喀什营业处主任张建国告诉记者。
来自疏勒县的出租车司机吾买尔颇有同感:“在喀什开出租车两年,生意从来没有这样好过。现在,每天早早出车,夜里两点以后才能回家。收入嘛,当然比以前好得多!”
6月28日开幕的第六届中国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对口援喀(什)的广东、山东、上海等省市党政、经贸代表团近万人参与。截至7月1日,签约经贸合作项目445个,总金额近648亿元。正如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徐忆帆所言,享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独特地缘优势的喀什,在全国对口援建的大建设大发展中,必将成为中外客商洽谈贸易、投资兴业的热土。
时下的哈密,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丝毫没有影响投资者的热情。为时5天的考察调研,50余名河南企业家在这里找到了“目标”:钼业开发、风电设备制造、粮食加工等,签署7项框架协议,投资额达14.5亿元。
“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哈密成了真正的热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哈密地委副秘书长管白栎兴奋不已。截至6月底,已有日本、香港、上海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到哈密考察、洽谈、对接项目,投资金额超过27.8亿元人民币。
今年以来,已经有30余家大中型企业与哈密地区签署合作开发煤炭资源及发展煤电、煤化工项目协议;国家发改委批准哈密千万千瓦级风电产业发展规划,华能、国电龙源等企业已经落户;龙源电力、北京天润等企业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正在加紧实施,预计到2015年,哈密地区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将达到100万千瓦。
走在新疆大地上,到处可见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线路、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增添着具体而又丰富的内涵。
援疆潮:伴生“新疆效率”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寝食难安的紧迫感忘我工作”,与时间赛跑,“新疆效率”令人惊叹。
作为全国四大牧区之一的新疆,拥有8.4亿亩草场、百余万牧民。一直以来,“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模式难以改变,原因在于缺水。“没有水就没有草,没有草就没有畜,没有畜就没有定居。没有水库作为水源,天然草场置换和10万户游牧民定居就是一句空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把首项“民生工程”放在“富民兴牧”水利建设上。
“与牧民定居相关的26座牧区水库,大部分未列入国家计划,也没有列入农牧民搬迁规划……”牧区水利工程是谋划多年的重要工程,但由于工程投资等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全面启动建设。张春贤给出了办法:牧区水库由大企业冠名投资。
5家大企业踊跃响应:华电、紫金矿业各投资3000万元修建布尔津县也拉曼水库,华能新疆能源投资3800万元修建福海县阿克达拉水库,国电投资3525万元修建额敏县麦海因水库,中电投投资5800万元修建乌雪特水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