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高考回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发布时间: 2010-07-03    作者:张梦薇 陈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7-03
  字体:(     ) 关闭窗口
  培养模式需改进
  对高校自身而言,需要更多关注改进教育模式。在精英化教育阶段,我国基本奉行“严进宽出”的高等学校教育模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高等院校录取率大幅提高,“严进宽出”变为“宽进宽出”,生源增多,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改变不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影随形。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宽进严出”,“宽进”即给多数人以平等机会,而“严出”可能并不意味着生源数量的减少,只要教育得法,人人可以成为大学生,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普遍存在,显然是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出了问题。
  范先佐表示,改进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需首先明晰高等教育的层次。他将高等教育院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100多所“985”、“211”等教育部直属高校,这一层中顶尖的几所大学肩负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重任;第二层是地方院校,培养为地方服务的人才;第三层是高职高专,负责培养手脑并用的人才。第一层次高校,特别是排名靠前的几所院校,应该着力培养精英人才,第二、三层次培养一般性的应用型人才。
  但是,目前“分层模糊”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顽疾,受行政化掣肘,二流院校争相挤进一流院校,而非立足自身特色培养适用人才。加上受深重的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考生纷纷选择总录取率不到50%的第一、二层高校。
  多层次多元化人才并行
  培养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高等教育肩负的任务,需要投入资金,更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意义不言自明。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的颁布即为例证。
  作为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规划》在序言中即指出“人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在人才,动力在人才,主体在人才,标志也在人才。伟大的时代需要也一定会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这样解读。
  “《规划》破除了过去一谈人才就是精英的概念,提出人才应该多层次、多元化,很有价值。”范先佐认为,社会本来就应该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个性特征的人组成。他将整个社会的人才比喻成一部机器,“缺少主机,机器肯定运转不了,但是,仅有主机没有零部件,甚至缺一个橡皮圈,整个社会的运转也会不灵。”教育问题也一样,社会既需要有精英教育引导,也要有大众化、一般层次的教育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则强调,大学确实有改革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的使命,为培养适应21世纪、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做好准备,但从产业进程来看,我们不可能从贫穷落后一步登天。这本身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才储备要优先发展,研究型大学尤其要更多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一考定终身”到多样化的自主选择,这条道路,我们走了30多年。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我们花费了十几年时间。而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不仅关乎教育本身,更是用人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的折射,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1. 构建良性运作机制 护航“技能型”高考
    2. 高考加分“大瘦身”教育公平加砝码
    3. 国家考试制度回归"单纯" 高考加分"王牌"逐渐卸下光环
    4. 取消加分不等于取消鼓励特长
    5. 跑赢高考结束后的人生路更重要
    6. 高考自主招生12年呈6大变化:“公平公正”重千钧
    7. 伸向高考的利益黑手为何斩不断
    8. 为高考护航不能保护过度
    9. “高考祈福”不应迷信化
    10. 张 烁:重视高考,但不唯高考是从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