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学术争鸣
我们应当怎样拾取历史的“碎片”
发布时间: 2016-03-09    作者:钟社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代中国的复兴和崛起,为我们的历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新的课题。今天,我们无论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解决所面临的许多重大现实问题,都离不开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离不开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因此,不能正确地阐释历史,就不能科学而合理地认识现在。

  所谓历史的“碎片”,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个别事物、事件。历史留给我们的,往往是不完整的残迹和“碎片”。历史研究离不开这些“碎片”,历史认识就是把片断、零星的“碎片”联结起来,从而复原历史过程,从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但历史虚无主义却不是这样,他们打着“还原历史”、“重评历史”的旗号,来摘取他们主观选择的“碎片”,作为他们假设历史的依据,引导人们形成错误的历史观,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因此,如何对待历史的“碎片”,不仅是一个方法论问题,也是一个历史观问题。

  历史虚无主义如何拾取历史“碎片”

  历史虚无主义拾取历史“碎片”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将历史看作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对象。

  我们知道,具体的历史现象、事件、人物等,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联系决定历史的独特面貌,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历史认识不能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但历史虚无主义却不是这样,历史虚无主义借鉴后现代主义“解构”历史的叙事方式,先预设出符合自己意图的结论,对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作出假设的判断,再将他们假设出来的“历史”视为“客观”发生的“历史”,并从中寻找其“内在联系”。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历史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对象,需要装扮成什么身份,就去挑选什么。经过他们的打扮,复辟帝制、开历史倒车的袁世凯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太后成了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英明领袖,“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变法先驱谭嗣同成了“近代激进主义的开头”,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成了不识时务、不负责任的蛮干。他们还以所谓的“范式转换”来曲解历史,从根本上违背近代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首要的历史任务,改变近代中国所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科学结论,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说成是以落后对先进,以保守对进步。他们甚至宣扬“侵略有功”,散播“中国要富强康乐,先得被殖民一百五十年”等谬论。于是,在这种历史观下,辛亥革命被断言为“纯属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被强加上“破坏文明进程”的罪名。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将客观的历史过程任意切割。

  历史是众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过程,它既不是各个因素的混乱堆积,也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历史中的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思想、环境等等,只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要认识某一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必须与其相联系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察,才能够科学、准确、全面、深刻。历史虚无主义却不是这样,他们惯用的手段是抓住片面和细节,随意切割历史,否定全面和整体,或是选取无关大要、无关宏旨、支离破碎的细节标榜认识了整体的历史。他们将其“研究”的出发点服从于其立场,根本不顾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不顾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自由独立、国家富强的伟大历史创造,只是截取他们所需要的“史料”,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孤立解读。他们宣扬的“告别革命”论,就是一种典型的切割历史的表现,他们否定中国近代以来追求变革进步的史实,赞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保守和妥协,断言“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等等言论,无不是这种割裂史观的真实写照。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随意否定历史,否定包括爱国主义在内的民族精神,意图从精神上击垮民众。

  历史就是过去,但从另外一种意义来说,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犹如长河,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可分割。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但这种创新永远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构成了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点,每一代人的生活,都建立在前一代留下的历史遗产之上。否定历史,也就否定了我们创造现实的根基。刻意否定历史,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他们为了自己的“立场”,无视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公然篡改中国文明起源,全盘否定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经过 “重新评价”,抹杀先辈的革命史,抹杀我们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抹杀伟人领袖的历史功绩,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史。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形成的基本世界观、基本历史结论和国家发展道路遭到了刻意的攻击和诋毁。近年来,随着历史虚无主义者对慈禧、琦善、李鸿章、袁世凯等这样一些历史人物的翻案和“重评”,雷锋、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这些我们心目中的当代英雄人物也一个个遭到质疑和污毁,各种“解密”、“揭密”、“历史真相”在互联网上暗潮汹涌:雷锋日记全是造假,刘胡兰被乡亲所杀,狼牙山五壮士其实是土匪,黄继光堵枪眼不可能完成,邱少云烈火焚身不合生理……这些否定,指向的是英雄人物个人,目的却是颠覆和虚无我们民众的价值观念,摧毁我们民族的精神和脊梁。

  从历史虚无主义拾取历史“碎片”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就是秉持唯心主义历史观来认识、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是对历史事实完全不讲原则和方法的虚无。他们不仅将客观历史任意“碎片化”,甚至不惜编造历史、伪造史料,用以转换历史主题、假设历史事实。应当说,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观称不上是一种“主义”,他们拾取历史“碎片”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实现一个个不可告人的“主意”罢了。

   历史虚无主义拾取历史“碎片”的动机和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拾取历史“碎片”不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不懂得应当如何拾取历史的“碎片”,而是出于政治的需要。

  在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遇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初,历史虚无主义打起“还原历史”,“重评中国近代史”的旗号;进入21世纪,历史虚无主义又以“学术研究”、“理论创新”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由于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更具隐蔽性、迷惑性和渗透性。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文章,体系非常完整,逻辑结构也很清晰,似乎也在摆事实,讲道理,看起来好像有思想、有内容,也有条理。但是,历史虚无主义真的是要“研究”历史吗?答案是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不懂得应当如何拾取历史的“碎片”,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不是真正要进行“学术研究”,在历史研究领域建立起新的理论,进行“理论创新”,而是政治需要,所以历史虚无主义根本不在乎“历史的真实”是什么样子。在历史事实上,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对近代史、党史、国史的“解构”,否定近代中国革命,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最终的指向是诋毁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逻辑上,历史虚无主义以质疑和淡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地位为突出的表现,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阶级斗争学说,否定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成就,甚至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直接攻击,指责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历史虚无主义刻意歪曲和否定历史,其政治目的也昭然若揭。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任意打扮、切割、假设、否定历史的动机和目的是全盘西化,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进步道路。

  认识历史,是要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却并不在乎历史的真实,他们任意打扮、切割、假设、否定历史的动机和目的是全盘西化,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进步道路。从他们打出的“重构中国近代史”旗号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思路。一部中国近代历史,是近代世界历史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历史综合发展变化的结果。鸦片战争及其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事件,构成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历史虚无主义者却将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文明”相等同,声称“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他们指责太平天国运动“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认为辛亥革命“搞糟了”,就不该发生,是激进主义的结果。他们假设洋务运动的“改良”、清政府的“新政”会造就“明主”,创出“盛世”,所以不该发生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革命运动,更不该产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道路。近现代中国人民应该外向列强俯首称臣,内向代表腐朽落后生产关系的旧势力妥协,“以英美为师”,迈向“近代文明的主流”,走出一条 “光明大道”。沿此而进,他们虚无党史、国史中的定论,否定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各项成就,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他们这种反理性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全盘西化,中国才有出路。

  再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历史虚无主义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逆流。

  列宁曾经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他还说:“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页)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任意打扮、切割、假设和否定确实连“儿戏”都不如,但它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危害却是巨大的。历史虚无主义“假设”出来的历史认识脱离了具体、客观的历史条件,他们的历史认识是对历史的虚构、篡改和臆断。他们的认识虽然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但却是将“科学的历史学”变成了“假设的历史学”,没有了学术含量和认识的价值。这种刻意打扮的“历史”,是一种先验的历史认识,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它有某种历史观的话,“本质上也是实用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将这种认识称为“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其实质却是为了达到其目的的一个又一个“主意”,是他们为了维护其“立场”,实现其动机,对历史肆意曲解和践踏的手段。

  历史虚无主义这样拾取历史的“碎片”,带来的结果只能是数典忘祖,最终的走向便是反历史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历史虚无主义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逆流。

  历史唯物主义拾取历史“碎片”的正确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也要从一个个“碎片”入手来收集史料,但其历史观和方法论与历史虚无主义有着本质区别。

  第一,承认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研究建立在全面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拾取“碎片”。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它将历史区分为自然史和社会史,将人类历史的本质看作是物质的客观实在,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物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定局,我们无法做出丝毫的改变,“不能照原样再作他们”。我们所能改变的,是我们认识到的历史,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的这种客观性意味着它绝非可以任人打扮。认识历史,有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这是要求从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某种观念出发去认识历史,“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的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从历史实际出发,以史实为依据,全面占有史料,实事求是,是认识历史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第二,承认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特殊性。

  恩格斯指出,历史学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规律”。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社会矛盾形成历史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社会的生产力发生变动,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文学、艺术等等,也会随之变动,以求适应发生变动的新的经济生活。这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不完全相同,有其特殊性。历史规律或社会规律表示的是一种过去发展的趋势,并且是要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的。尊重客观历史,尊重人类伟大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历史,是唯物史观观察历史的最基本出发点。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规律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相对于适用于人类社会历史始终的普遍规律而言,特殊的规律则只是适应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区域、民族和国家,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发展道路,支配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的法则也不相同,所以“一个民族的特性,可以造成一个民族的特殊历史”。“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知灼见。

  第三,当代中国的复兴和崛起需要正确的历史观。

  当代中国的复兴和崛起,为我们的历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新的课题。今天,我们无论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解决所面临的许多重大现实问题,都离不开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离不开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因此,不能正确地阐释历史,就不能科学而合理地认识现在。正确认识历史、解释历史不仅是一个学术上的问题,也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的问题。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大危害,是传递错误的历史观,带来价值观的混乱,造成民众国家观念、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丧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需要我们从历史的辩证运动中来进行理论阐释,运用历史的现象与本质,历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理论进行辨析,用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历史研究的整体性原则来衡量,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渊源和认识渊源,揭示其无视历史、割裂历史、假设历史、否定历史导致的认识歧途和价值观混乱,揭露其意图从历史根据和逻辑前提上否定中国的根本制度和前进道路的政治目的。

  结合现实进行史学研究,探讨当代社会伟大变革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普及科学的历史知识,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是当代史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但是,我们首先应当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这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