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学术争鸣
朱佳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三个视角
发布时间: 2013-01-14    作者:朱佳木    来源:《党建》 2013-01-12
  字体:(     ) 关闭窗口
   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探索,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改革创新,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已经搞得比较清楚了。但是,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通过继续实践,不断深化认识,以便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而要深化对它的认识,很需要分析在这条道路上所体现的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相统一、党的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相统一,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统一的关系。

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新中国头30年建设基础之上的。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两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而有机的联系。

  只要回顾一下过去就会清楚,如果1978年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或者1978年以后不把改革开放坚持下去,新中国的历史将难以为继,其结果必然是亡党亡国。这一点已为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所证明。但如果1949年不建立新中国,新中国不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没有培养出大批从事经济、科技、文教事业的人才,改革开放也是难以起步的。即使起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是误入资本主义的歧途,其结果同样会亡党亡国。这一点也已为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所证明。

  与改革开放后相比,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远没有那么显著,但这绝不表明那个时期的成就不伟大、不重要。如同盖楼一样,打地基时不容易让人看出成绩,但楼房盖得快盖得高,反过来说明地基打得牢。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历史时期,在政策和实际工作上虽然有很大差别,但二者本质上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两个阶段共同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与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度极高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凡是怀疑和反对改革开放的,往往会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凡是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往往会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凡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新民主主义的回归”和“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或者看成“资本主义复辟”的,往往会把两个历史时期加以割裂和对立;同样,凡是把两个历史时期加以割裂和对立的,也往往会反对或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就要正确分析和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当前,国内外敌对势力为了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总喜欢拿历史尤其是当代史做文章。他们一方面歪曲、诬蔑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历史,攻击、丑化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另一方面,竭力为被打倒的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翻案,为大地主、大汉奸涂脂抹粉、歌功颂德。我们要高度重视历史研究与宣传领域里的意识形态斗争,切实记取苏联由于掀起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的运动而造成人民群众严重的思想混乱和信任、信仰危机,最终导致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绝不能让诋毁新中国历史和把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加以对立的言论肆意扩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没有全面肯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也没有全盘否定那段历史,而是一方面承认和纠正改革开放前历史中的错误并从中汲取教训,另一方面肯定其本质和主流并把自己建立在它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之上,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加以统一的社会主义。

党的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的统一

  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它的最高纲领。但是,想不经过为最低纲领或基本纲领的奋斗而一下子达到共产主义,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我们党根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的中国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间的奋斗目标和任务。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我们党一方面要求所有党员必须为着完成民主革命这个党的最低纲领而奋斗;另一方面,始终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来教育自己的干部和党员。正因为比较好地认识和处理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所以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仅用28年时间,就推翻了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三座大山”。今天,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同样存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关系的问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与党的最高纲领之间,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不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纲领规定的任务,谈不上为最高纲领而奋斗;反过来,丢掉最高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和灵魂。因此,能否既脚踏实地地为完成党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又牢记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对于能否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实现共产主义当然是遥远将来的事,但绝非遥遥无期、虚无缥缈,更不是什么乌托邦。共产主义不仅是指人类社会的理想制度,也是指一种思想体系和运动。如果说在井冈山时代、延安时代、西柏坡时代,是共产主义理想支撑了广大党员的意志,那么今天距离共产主义总不会比那时更远。现在,在我们党面临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多重考验的情况下,强调党员要牢记党的最高纲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仅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并不是什么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一个党员在为党的基本纲领奋斗时,有没有牢记党的最高纲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有客观评判标准的。那就是看他在执行党和国家现行方针、政策时,是否诚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了,是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奋工作、廉洁奉公了,是否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了,是否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了。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说,除了看以上这些之外,还要看他在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时,是否做到了全面、完整、准确;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改革时,是否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在领导经济建设时,是否注意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凡是这样做的,说明牢记了党的最高纲领、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反之,则说明淡忘了、动摇了、抛弃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同时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再次告诉我们,实行党的基本纲领和为实现最高纲领而奋斗之间,是必须统一,也是完全可以统一的。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没有超越社会发展阶段,也并非凝固不变的,而是一方面要长期加以坚持,另一方面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并根据客观条件与时俱进,把党的基本纲领与最高纲领加以统一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吸取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学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它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国际和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都证明,凡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客观实际结合得好的时候,事业发展就顺利,反之,则会遇到挫折,遭受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归根结底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当然要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比如,经济上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不能搞私有化,政治上要坚持共产党领导而不能搞多党制,意识形态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等等。违反了这些原则,就不成其为科学社会主义,而是别的什么主义了。但同时,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结合,同世界呈现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时代主题的特征相结合。否则,社会主义事业也会因为失去科学性而最终沦入失败的境地。

  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我国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的实际出发,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但同时,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相结合。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为了打破平均主义,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经济发展,曾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但同时,始终强调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且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定义。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统一的本质。

  我们党针对过去权力过分集中、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等问题,从改革开放初期便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并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但同时,始终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国家的人民民主专政性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有人说,改革无所谓社会主义方向和资本主义方向。其实,邓小平早就讲过,“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党中央也一向主张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四项基本原则。还有人指责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停顿了、滞后了、倒退了。如果把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设定为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此作为判断改革进退成败的标准,那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可以说不仅是“停滞”的,而且从来就没有启动过。但是,如果把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设定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那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没有滞后,更没有倒退,相反,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于有人鼓吹所谓“宪政”改革,其实质在于要求我国实行多党制、议会制、军队国家化等资本主义政体。这已经不是什么改革政治体制的问题了,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的同时,重申改革“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这也充分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没有教条式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也没有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而是一方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坚持把这些原则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加以统一的社会主义。(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1. 章舜粤 何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2. 中国国家制度型构与“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础
    3. 刘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创价值
    4. 刘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研究述评
    5. 潘娜: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逻辑与时代特征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索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索
    10.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视阈下的知青上山下乡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