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建设成就与经验”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6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与河南大学联合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承办的“新中国70年建设成就与经验”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开封举行。会议旨在深入探讨和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建设与外交活动等各方面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相关研究成果的交流。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礼刚主持。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主题发言环节。11位报告人分别就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中国70年的主线和成就、新中国70年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的历史性转折、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对“敌”政策研究、小岗“大包干”的启示——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三线建设初期的“厂社结合”模式的产生与推广等题目进行了主题报告。
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发言 主办方供图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礼刚主持会议开幕式 主办方供图
新中国70年取得全方位伟大成就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70年华诞,受到举世瞩目。中国在诸多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朱汉国认为,回顾当代中国建设的历程,总结当代中国建设的成就、经验,对于我们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发言 主办方供图
武力表示,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同时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飞跃。在民主革命时期,通过土地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扫除发展的制度障碍,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和开展民主改革,解放了城市生产力;在计划经济时期,跨越了“贫困陷阱”;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生产力发展作为“硬道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中国的生产力进入一个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生产力水平,事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加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建设。朱汉国认为,新中国社会建设的主要成就体现在,社会保障体现日趋健全,就业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同时新中国民众生活发生了巨变,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长,民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新中国建设伟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与会学者认为,新中国70年的伟大发展成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运用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张星星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我们深入研究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发言 主办方供图
在朱汉国看来,新中国社会运行有别于以往社会,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预定目标有序的建设和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提出新中国建设目标和方案,到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方案,到“人民公社”的建设方案,从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到改革开放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决策并付之于实施,这一过程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砥砺奋进的历程。
武力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可以比资本主义更快的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逻辑起点,也是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新中国70年的生产力发展成就向世界证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不是只有资本主义一条道路;衡量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好坏,最根本的标准是否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写当代史是当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学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与会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孙君健提出,当代人写当代史,是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作为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经历者、亲历者、建设者、贡献者,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我们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提出我们的认识与见解,将是为后代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张星星提出,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国史研究适应时代、国家、社会和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要求;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以世界历史大势变迁为坐标,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以大国兴衰经验教训为鉴戒,鉴往知来,防微杜渐;以完善国史学科体系建设为基础,拓宽视野,固强补弱;以适应时代的政治文化需求为着眼点,更新观念,勇于创新。
紧密围绕“新中国70年建设成就与经验”议题,研讨会进入学术讨论环节,报告与评议交替进行。各位专家学者关注社会现实,注重文献资料,分别从文化发展、灾害应对、卫生健康、外交政治、经济改革和水利建设等多方面的变化发展提出了独特见解。他们从历史的角度总结新中国的成就与经验,不仅推动了当代史学术研究,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与此同时,每场讨论的评议人对相关报告论文均发表了看法和建议,指出要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充分利用档案材料等问题。
会议闭幕式由张星星主持。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德英教授作为学者代表发言,她表示本次论坛论从史出、视角多元、精彩纷呈,个人在此次学习交流中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并表示河南大学当代史研究队伍十分强大,表达了对主办方邀请的感谢。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室主任郑有贵研究员进行总结发言,他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丰硕成果,会议通过28篇学术论文对新中国70年来的辉煌成就进行了梳理,多篇水利建设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空白,对推动学术体系有里程碑式意义。而后他以“唯物史观”“人民立场”以及“三个主线”为关键词对研讨会内容进行概述,提出此次研讨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期望更多的学者积极推动当代史研究,进一步完善话语体系,并向各方学者对当代史研究的支持与指导表示感谢。最后,张星星表示,本次会议是一个新起点,充分发挥了宣传70年来党和人民集体成就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