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凤娜)5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纪念何其芳百年诞辰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跃进、所长陆建德以及文学所学者代表共计50余人出席会议。何其芳的家属亦应邀与会并发言。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建平主持。
会上,专家学者满怀深情缅怀了老所长何其芳先生的一生,对他治学严谨、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他在文学所领导工作期间,对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壮大研究队伍、坚持创作和文学研究、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何其芳(1912—1977),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年与北大好友卞之琳、李广田合出诗集《汉园集》,时称“汉园三诗人”。1938年,何其芳辗转奔赴延安,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教师。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1947年被派往重庆协助周恩来工作。1949年参加筹办并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决定成立文学研究所(原属北京大学,1956年9月改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何其芳被任命为副所长。1959年担任所长。新中国成立后,何其芳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工作,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何其芳在学术上有着广阔的视野,他所关注的领域涵盖了古今中外,尤其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和文艺理论方面卓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何其芳重视对第一手资料的占有,同时,更重视总结其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他认为,做学问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