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与“两制”关系的科学把握
发布时间: 2014-01-26    作者:王韶兴 张士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1-24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依据历史发展所提供的具体条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了全面剖析,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未来发展作出了科学预见。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资本主义历史趋势论证

  《资本论》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仍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起着支配作用。正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论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揭示,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把钥匙。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达到了新的更高水平;资本占有形式不断变化,资本社会化程度大幅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就业结构变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在继续深化中趋向暂时的总体缓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新变化,既有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的影响,也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我调节的原因,又是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利益而斗争的结果。因此,需要明确的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并没有脱离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更没有摆脱《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制约,它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变化,并非资本主义本质的变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来就没有变,资本主义剥削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本质根本没有变。200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今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的扩展,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都验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昭示着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前景。

  以对比方式阐明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主张

  《资本论》蕴含的未来社会发展主张,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资本论》中并没有专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章节,但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同时,马克思运用对比方式阐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主张。比如: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是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分配原则是按劳动分配;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社会仍然要有剩余劳动,要不断地增加积累;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的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这些设想,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看法,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探索并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其中既有对《资本论》中关于未来社会发展设想的坚持,比如: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除城乡对立,以及将生产力和物质条件的发展作为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现实基础等等;又有结合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对《资本论》中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发展,比如:在坚持公有制主体的同时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按劳分配主体的同时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更加重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等等。所有这些进一步体现和证实了 《资本论》中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设想仍然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于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经济规律的科学把握

  《资本论》关于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在全球化时代的我们正确处理 “两制”关系提供了基本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经济运动规律,是我们理解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两制”关系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框架内的局部调整和自我改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客观上“遵循”了《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经济运动规律才得以实现的。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运用 《资本论》中关于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经济运动规律,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进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资本论》中关于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

  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资本主义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将是一个基本事实。作为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一个社会形态,当代社会主义要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竞争比较、借鉴合作、共存共赢问题,在时刻保持清醒政治头脑、防止西方“和平演变”的同时,要放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着干”的狭隘思维方式,要自觉遵循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求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博弈中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光明前景。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