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历史周期律
发布时间: 2013-06-26    作者:庞卓恒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6-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历史周期律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不少论者把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理解为资本主义从始到终的整个过程都在连续不断地加深两极分化,直到工人阶级被剥夺到“皮包骨”的绝对贫困境地才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然后以现实中工人阶级并没有绝对贫困化,而且暴力反抗日益少见为由,认定马克思的理论不能成立。实际上,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用大量篇幅论证过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反复经历无数次繁荣—危机的周期性轮回。他指出:“危机每一次都恰好有这样一个时期做准备,在这个时期,工资会普遍提高,工人阶级实际上也会从供消费用的那部分年产品中得到较大的一份。……因此,看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包含着各种和善意或恶意无关的条件,这些条件只不过让工人阶级暂时享受一下相对的繁荣,而这种繁荣往往只是危机风暴的预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7页);而“危机无非是生产过程中已经彼此独立的阶段以暴力方式实现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247页)这里所说的 “彼此独立的阶段以暴力方式实现统一”,指的是此前繁荣、扩张和两极分化逐步加剧的过程必然要被危机的 “暴力”打断,然后重新开启一个新的复苏—繁荣—衰退—危机的周期。每一次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不包括比较轻微、短暂的小危机)都必然激起强烈的社会和政治危机,表现为大规模的民众抗议、政治动荡,乃至政府倒台、政党政权更迭。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律同时也是它的社会政治危机的周期律。这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历史周期律。

   同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周期律相比,资本主义制度下历史周期律的表现形式自有其特点。封建地主阶级主要通过封建官府逐渐加重农民阶级的租税负担和政治压迫,利用封建官府庇护的封建特权扩大土地兼并,逼得农民揭竿而起,暴力推翻封建王朝;资产阶级主要通过支持承诺保护“自由的”市场交易的官府,通过“自由的”市场交易集聚资本,形成大资本利益集团,进而操控选举、操控市场,集聚更大资本,最后酿成大规模过剩危机和工人失业,导致政治震荡,乃至政权更迭。两者在本质上有共同点,即都是在基本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劳苦大众除了暴力革命或起义外缺乏有效的常规性抵制和监督,经济和政治上占有优势地位的阶级不断扩大自己的经济和政治特权,从而必然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历史周期律必然要继续发挥作用。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