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发布时间: 2010-08-06    作者:郭建宁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8-06
  字体:(     ) 关闭窗口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如何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是理论界十分关注的课题。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经济全球化主要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它是以市场经济和经济国际化为基础的,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给予充分关注,而不能游离于其外。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要有世界的、历史的开阔视野,进一步加强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中哲学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以及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战略等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生态、人类生存环境、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建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格局中发展。20世纪的中国处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现代化真正推进并取得显著进展,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事。因此,在中国现代化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时代落差。我们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已经高度发达并由现代化向后现代化过渡时,才开始实现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这使得原本以历时形态依次更替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文化在中国转化为共时的存在形态。这就造成了中国社会文明转型极为复杂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它使我们一方面要改造传统、摆脱贫困,尽早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处理好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矛盾。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前现代思想资料的儒学和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虽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但历史和实践表明它们都不能成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要关注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

  在综合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绩,也经历了曲折道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是综合创新的哲学。张岱年先生曾提出“综合创新论”。这个方向是对的,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具体操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哲学的综合创新就是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这里的唯物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引,理想是指达到中国传统哲学所追求的境界,解析是指运用西方现代哲学的方法。综合创新的实质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关系。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等已经成为海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话题。对此,有学者指出,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取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创新和创造性转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时代呼唤中发展。进入21世纪,我们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新发展,对一系列新课题作出新回答。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僵死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应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研究社会现实中的新问题,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具有世界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宽容的精神、平和的心态,在探索与争鸣中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1. 把握历史方位 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 时代精神引领经济特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纪念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汕头篇)
    3. 哲学理性与时代精神
    4. 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性思维
    5. 文艺•人生•时代—从吴冠中现象看文艺家与时代的辩证关系
    6. 弘扬石油精神 培育石油英才
    7. 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8. 对中国共产党走自己道路的回眸与展望
    9.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