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本
发布时间: 2010-06-08    作者: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国史网 2010-06-08
  字体:(     ) 关闭窗口

  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但近些年来,一部分人在反对“本本主义”的时候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也反掉了。

  一个没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领导干部,很难说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好工作。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回到原著中,研读原著。这是因为,要摆脱各种说法干扰的好办法就是研读经典文献。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重大课题,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著作。这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本本”不能丢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但近些年来,却出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被“口号化”、“标签化”和“边缘化”现象。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部分人在反对“本本主义”的时候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本本”也反掉了。

  谈到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最常引用的是两段话。一是毛泽东的。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1—11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二是邓小平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从这两段文字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没有反对读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他们反对的是死读“本本”、死抠字眼而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的做法,反对把理论和实际割裂开来的做法。但当下,一些干部不是精学马列的问题,而是不认真学马列,“长篇的东西”不学,经典的“本本”也不学。

  毛泽东、邓小平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典范。1939年,毛泽东与马列学院学员谈话时指出:“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他不仅自己读,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荐给干部读;他不仅荐书,而且在读书方法上进行指导,希望以此在党内造就一大批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高级干部和理论工作者。邓小平在江西下放劳动的日子里,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正是经常研读原著,毛泽东、邓小平才能抓住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精髓,并用以指导实践,开辟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道路。毛泽东、邓小平对待科学理论的态度告诉我们,只有把经典著作搞懂了,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指导实践,进而发展“本本”。 

    1.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综述
    2. 梅荣政: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物
    3. 打造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
    4. 田心铭: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如何言之有理
    5. 王晓慧:中国特色地区社会治理模式探索
    6.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四个维度
    7.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境界
    8. 巩固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的指导地位
    9. 做虔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道者”
    10.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