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克多的新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让全世界瞩目。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之后,这些国家和地区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人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为此,他们当中有人亲自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与中国学者切磋交流,增加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思考。在此基础上,他们出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得以了解他们眼中的中国。波兰学者泽•彼格涅夫•维克多的新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一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研究成果之一。
维克多是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的教授,长期从事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对中国十分关注和友好。他曾于2005年9月20日至ll月20日,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作访问学者。这期间,他在执行自己的研究项目计划的同时,承担了一些讲座等相关教学工作,出席了由中央编译局、中国社科院、人民出版社、武汉大学联合主办、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国际论坛,考察了武汉附近的若干基层单位。他在提交给这次论坛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在波兰》中写到:波兰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保持极大的兴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是世界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大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大贡献。在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垮台的艰难情势下,中国社会主义仍然坚持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他认为,中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实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时,中国的成功还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维克多教授回国以后,曾多次发表关于中国研究方面的论文,并对中国发展提出一些建议。2008年,他正式出版了自己的新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以下简称《道路》)一书,由波兰最大的学术出版机构用波兰文出版,全书由序言、正文四章和参考文献、表格地图与图像的目录等六个部分组成。另有两个附录,一是波兰文的《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思想》,这是作者从新华网俄文版中的相应文字翻译过来的;二是中文版的《马克思主义在波兰》。此外,本书还附有中文、英文、俄文等三种文字的总结以及中英文目录。本书是一部有相当分量的学术专著。
《道路》一书的第一、二、三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第一章主要涉及中国基本国情、改革的本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该理论在中国特色文化下的实施,主要分析了中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矛盾、腐败问题、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本章还论述了全球化与地区化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与中国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作出的贡献。《道路》的第二章主要涉及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还介绍了1949年至l953年期间的人民政协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宪法、l982年宪法以及l988年至2007年期问的四项宪法修正案。本章还仔细分析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办法,尤其是详细说明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少数民族在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地位。《道路》第三章是由维克多教授与波兰科学院经济国情系拉科夫斯基(Mieczyslaw Raqowski)合作完成的。在这一章里,作者考察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2007年底中国社会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情况,介绍了经济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原则。其中特别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及其原因和后果。本书的第四章介绍作者亲历中国的情况及感想。
《道路》一书阐述了作者的一些独到见解。其中主要有:(1)关于目前中国引起世界关注的原因分析。他认为目前中国引起世界关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潜力巨大,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近30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1949年以来,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有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l978年以来“在邓小平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经济建设、社会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并认为“中国现代化仍具有社会主义特色”。(2)关于毛泽东和邓小平历史功绩的评价。指出毛泽东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人民贫穷的国家。毛泽东领导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同时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实施了列宁曾经实行过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断地改进它;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威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市场开发的效果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与技术的进步。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概念,1992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之,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先后领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个改革的规模前所未有。(3)关于社会矛盾的分析。认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变革,为人民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同时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中国共产党认为这些矛盾并不威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能把阶级矛盾当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问的矛盾更为重要。这就是中国领导采取各种方法加强经济生产能力的原因。(4)关于中国的基本原则。认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发展市场经济不能脱离的基本原则有: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自己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谐社会;与世界各国要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5)关于国际情况的变化,特别是各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争论。认为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甚至在60年代末发生了直接的武装冲突。其原因在于赫鲁晓夫和其他苏联领导人的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因素,以及毛泽东的教条主义。作者在《道路》一书中所涉及的上述观点,虽未必精当,但也确有值得我们思考借鉴的地方。
由于《道路》一书的主体部分是用波兰文字写成的,而笔者不懂波兰文,因此仅就该书英文和中文部分作一简介。若要了解本书的全貌,则有待于本书的中文版至少是英文版的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