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做客人民网理论频道,解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 万鹏)今天下午,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做客人民网理论频道,解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精神。
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四个特色,即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四个特色的提出,对于我们全面学习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要意义?
辛鸣认为,这“四个特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内涵讲清楚、讲明白、讲到位了。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有很多群众包括一些党员干部感觉不太容易理解,好像这个“特色”有点讲不清。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是有很确定、很明晰、很系统内容的。这个内容是什么?就是这次总书记讲的四大特色,也就是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什么是“实践特色”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表现为实践形态。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没有现成蓝本可以照抄照搬的,也就是说它没有蓝图可供参照,用毛主席的话讲是,“草鞋没样,边打边像”,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这三十年来,或者再往前看,是六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部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干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这点上来说,就叫“实践特色”。
什么叫“理论特色”?实践肯定要出道理,大实践要出大道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既然有了“中国道路”,当然就要有“中国道理”。所谓“中国道理”就是要把我们走的道路背后的理论依据,给大家讲清楚、讲明白。有了这些道理就可以更好地凝聚全国人民共同往前走,这叫我们的理论特色。这个理论特色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内涵,就是我们的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跟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我们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大家可能会注意到,为什么我们常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又丰富发展,改革创新,这就叫我们的“理论特色”。
辛鸣说,“民族特色”众所周知。尽管社会主义是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自然的社会状态,具有普遍性,但是普遍的社会主义体现在不同的国家,会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体现在不同的民族国家,会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假如未来若干年以后,美国走到社会主义了,那么美国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模样肯定不一样。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行为模式,乃至于不同的思维理念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让民族特色有了特有的内涵。当然,我们谈民族特色,绝对不是囿于狭隘的本土小圈子,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越是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我们主张的民族特色里始终有一种更加包容的姿态,可以把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包含进来。
“时代特色”,简单而言可以这样解释,一百五十年前的社会主义跟今天的社会主义,肯定有不同的内容,甚至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形态。因为无论是科技进步也好,还是物质财富的增加也好,都会让社会主义形态呈现出新的特色来,这就叫时代特色。所以社会主义也需要与时俱进,社会主义也在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