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不矛盾
发布时间: 2010-07-26    作者:张景华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7-26
  字体:(     ) 关闭窗口

  力挺“粤语”的韩志鹏认为:广东话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很多海外华侨华人只会说广东话,这是维系华侨华人的一个纽带。粤语与本地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果粤语没落,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我怕广州人到时会集体失忆。

  粤语真的岌岌可危,到了“捍卫”的地步吗?

  一直关注“粤语存亡”之争的一位中央驻粤媒体的刘先生表示,“粤语沦陷”纯属杞人忧天。在广东,粤语主要包括广府话、客家话和潮汕话,但一般人认为,粤语是指在粤港澳地区通用的广府话,也叫白话,是保护情况最好的方言。目前全球粤语使用人口大约有6700万,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撑着粤港澳为中心的岭南文化,有着顽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一位政府公务人员认为,“一个城市要走向全国,就需要沟通。外地人都不明白电视里讲的是什么,他怎么了解广州?电视台不讲广东话,不等于就是扼杀了这门方言。”

  其实,随着广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移民、“新客家”大量涌入,北方文化迅速渗透和浸染,使得岭南文化的发展空间萎缩,无形中加剧了粤语圈的文化焦虑。

“粤普之争”的文化博弈

  对于“推普废粤”之争,广州市政协有关人员回应道: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播音,显然是一个误读。广州1400万常住人口中,讲粤语的只有700万左右,其余大多数还是普通话受众。市政协的建议,只是希望综合频道等重要时段能够增加普通话播音。

  据了解,近日广州电视台对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关于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应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的建议》作出答复,表示该台目前自办的各频道节目,普通话和粤语兼容,这种播出的现状有广州这座城市历史形成的原因以及现实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变动的考虑。

  近日,广州市市委副书记苏志佳以接受媒体采访的形式,对“推普废粤”之争给出了“官方说法”。苏志佳表示,广州市委、市政府从来就不曾有过“废除粤语”、“弱化粤语”的想法。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弘扬岭南文化的过程中,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不但没有矛盾,而且还可以相得益彰。

  苏志佳指出,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岭南戏曲、音乐、饮食等息息相关,不仅不存在“废粤”的可能,而且对于本土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向来是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不久前也告诫:“岭南文化不要断送在我们手里。”

  有专家认为,近年来,随着广州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省人在广州定居,成为“新客家人”。而随着广州市中小学教育的普及与居民教育程度的提高,目前大部分广州人都能通晓普通话。普通话和粤语并用,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语言,已经成为广州人的生活方式。推广普通话与保卫粤语,不是“非此即彼”。推广普通话,是要实现的“语文现代化”;而“保卫”粤语,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普通话和粤语播音时长之争,背后是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相融合的问题。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粤语存亡”之争,人为放大了粤语与普通话的矛盾对立,过度解读粤语的存亡去留,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化的媒体误导,更是一种伪文化保护主义。

  其实,无论是“推广普通话”、还是“保卫粤语”,“粤普之争”的背后是对岭南文化式微的恐惧和对本土文化保护不力的担忧。有学者认为,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但文化建设差强人意。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北风南吹,粤语及其文化正逐渐退出主流,不再成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年轻人不再以说粤语、带港台腔为时髦。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文化优越感不复存在,这场争论也就应运而生。

  在正确看待这场争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员流动的频繁,越来越多的方言正面对着退化甚至消亡的危险,地方传统文化有离人们渐行渐远的趋势,这确实也值得人们深思。

    1. 从与OV-VO相关和不相关参项考察普通话的语序类型
    2. 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地方文化
    3. 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4. 关于国家语言的新思考
    5. 养老金双轨制有望获得突破 深圳今年启动改革
    6. 罢课抵制教师做法待商榷
    7. 汉语方言不会消失
    8. 语言认同:通往语言和谐之路
    9. 保护方言 该怎样发力
    10. 【解放日报】上海话:怎样才能不枯萎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