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把农民工纳入到有序政治参与中来
发布时间: 2010-04-19    作者:徐勇    来源:国史网 2010-04-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农民工”在当今是一个广泛引起社会关注的词语,但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却还是一个较为新鲜的话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邓秀华的著作《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对此作了新探讨。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变的产物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农民工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农民工现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主体,民营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员工基本上是农民工,外资企业的大多数员工也是农民工。特别是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主体的底座部分。离开了他们,整个城市和企业可能就会成为没有生气和活力甚至难以动弹的空壳。每当春节之际,大批农民工由城返乡之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城市的冷清和不便。从人这一主体看,农民巨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一部分。

   农民工是我国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转变和过渡的产物。“农民”是一个户籍身份概念,“工”是职业概念,完整地说就是户籍在农村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农民工进城以后,挣脱了土地的束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天空,尽管他们可能做的是最重、最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工作,但毕竟他们收获了比在乡村多得多的收入和见识。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是非历史主义的短浅目光。但我们也不可忽视,1.3亿多农民工进城务工,离开了他们熟悉的土地和温情的乡村,来到一个陌生又充满风险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他们有可能在获得天空的同时,失去了大地,成为一个没有依托的群体。他们从事着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工作,但可能连最起码的报酬都难以正常获得。他们为了获得比农业较高的收入,可能要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他们开阔了视野,长了见识,但作为一个人,他们也会为巨大的差异而不平,渴望有一个更公平的环境,甚至只是有一个地方能够倾诉他们的想法和苦恼……

从田野到城市的希望

   目前,我国还没有为农民工进城之后作出制度安排。1980年代流行的是“希望在田野上”。进入1990年代后,农民的“希望在城市里”。随着上亿农民的进城,我们看到的是巨大的“人口红利”给国家带来的滚滚财富,看到的是农民赚了钱后在家乡盖了新房,而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一群体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的实际感受。也许,对于刚入城的农民来说,他们还沉浸在能够获得比种田成倍、成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入的喜悦之中,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自己生活状态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但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天生的政治动物”,他们进城后逐步萌生了有关合理性和公平性的自我意识,“政治动物”属性得以生长。尽管他们可能对政治一无所知,也不感兴趣,但他们有其自己的“政治观”,这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环境能够有所改善。随着农民工的代际更替,这种意识愈为强烈。于是,政治参与问题提了出来。政治参与是一种行动。当农民工们有了改善自己生活境遇的意识后,就会希望以自己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是,我们现有的制度沿袭着长期城乡分割的体制,还没有为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准备好必要的参与渠道和机制。而且,农民工的流动性、不稳定性也为他们的政治参与带来巨大的不便。特别是,高度分散的农民工进城后,面对的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他们的政治参与往往表现得“无力感”,即分散而十分有限的声音和行为根本难以改变现状。于是,他们更为沉默了。而这种沉默往往意味着爆炸,由此就出现了“农民工讨要工资而跳楼”,以至于“总理为农民工讨工资”的现象。一般来说,在政治机器面前,社会的大多数是沉默的,“政治无力感”使他们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沉默的大多数”也是不可忽视的。当政治参与要求日益强烈,如果没有适当的渠道,他们就有可能如奔腾的洪水一般倾泄而出,横扫一切。这对于全社会来说,并非福音。

需要合理的制度设计来分流巨大的政治参与浪潮

   很显然,当农民工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十分重要和特殊的部分之时,他们的政治参与必然会提上议事日程,而且会愈来愈紧迫。这就需要学者去关注、去了解、去研究,并设计合理的制度以分流巨大的政治参与浪潮。

   邓秀华的《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价值就在于因应了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并试图给予探讨和回答。该书论述了一个重大命题——将1亿多最有活力而往往是最不具稳定性的农民工纳入到有序的政治参与中来,对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书在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进行了考察之后,提出了如何扩大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和机制,特别是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该书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基础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计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只有取得大量第一手的原始材料,才能对农民工的现实政治参与状况有准确的把握,而不致人云亦云。此外,对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建立了评价模型体系,既可以度量现状,又能够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由此全面动态了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变化趋势。

   也许农民工这一名词在若干年后会进入历史博物馆,但这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录却是学术史上难得的材料。现有的社会科学调查大多局限于一个片断的考察,实际上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因为现实社会变化太快,特别是对于农民工这类过渡性、多重性的社会现象,更不能依靠一时一地的调查就能够全面把握。希望该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邓秀华新著《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 建国以来民众参与反腐的历程与特点
    2. 当代青年政治参与新特征新趋势
    3. 近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启示
    4. 当代俄罗斯民众的政治意识与政治稳定关系考察
    5. 调查称中国农村青年政治参与度明显低于老年人
    6. 从湖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看人民民主的成长
    7. 和谐的政治文化: 功能与构建
    8. 微博政治热潮的可能风险
    9. 正确处理党的决策权与人大决定权的关系
    10. 我国公民有效政治参与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