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苏共二十大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多次讨 论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名义于1956年4月5日和 12月29日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简称《一论》)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简称《再论》),合称“两论”,对苏共二十大和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表示了态度。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总结报告和《关 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提出了有别于 斯大林时期的一系列内外政策,并对斯大林大搞个 人崇拜及其严重后果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尖锐批判, 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为了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中共在《一论》 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斯大林的功绩给予充分 肯定,但对斯大林所犯的重大错误也进行了实事求 是的分析,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了良好的影 响。但是波匈事件的发生和铁托普拉讲话的发表使 中共中央认为有必要对斯大林的功过问题明确地表 态,《再论》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中共中央对斯大林的 看法。中共中央这时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如何从斯大 林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是如何增强社会主义国家 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国际团结,以使社会主义阵营在 与帝国主义阵营的对抗中不致失败,因而对斯大林 的态度也发生变化,提出要为斯大林辩护。《一论》 充分肯定了苏联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意义、《再论》 在强调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又提出了反对修正主 义的任务。1959年底毛泽东认为以赫鲁晓夫为首的 苏联领导人在很多问题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 则,走上了“修正主义”或“半修正主义”道路。 “两论”的主旨是为了澄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 出现的混乱思想,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 回击帝国主义掀起的反苏反共浪潮,但是由于中苏 两党对于斯大林的评价等基本问题存在着不同认识, 最终演变为60年代的公开论战,不仅影响了两党关 系,而且也影响了两国关系,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郑摘自《安庆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全文约8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