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20世纪50年代中期泰中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的原因
发布时间: 2009-07-07    作者:泰国 黄瑞真    来源:《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6期 2009-07-07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成立初期,泰国追随美国采取完全敌视中国的态度,两国关系处于基本隔绝状态。1955~1957年,泰中紧张关系一度出现缓和迹象,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国际形势暂趋缓和。朝鲜停战协定生效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好评,西方阵营也在是否承认新中国问题上出现分歧,泰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本来  就有“随风倒”的传统,因此在注意到这些缓和信号后进行了调整。(2)中国政府为改善双边关系作出了积极努力。  中国解决了海外华人的双重国籍问题;  调整了侨务政策,特别是停止中共在海外华人社会的组织发展工作;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泰中关系和解。(3)国内政治、经济压力迫使泰国政府对华态度转向。从1954年起,泰国政权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斗争日趋公开和尖锐,披汶政权为对抗强敌,急需寻找新的政治力量维护其统治地位;倒向美国的泰国经济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各界人士越来越多地呼吁发展与中国的正常关系。这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是泰国政府改善泰中关系的更主要的动因。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