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国史新书目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李洪峰《经济学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10-05-31    作者:李慎明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05-31
  字体:(     ) 关闭窗口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革命老人”徐特立曾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更是强调读书要动笔。李洪峰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研读各种经济学著作,近日出版《经济学读书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我读后感觉收获很大。

  《笔记》除交代阅读背景和写作旨趣的绪言与跋之外,共有53篇笔记,涉及56名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众所周知,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复杂,各种经济学著作层出不穷、汗牛充栋。这56名经济学家基本代表了西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主要的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学思想,其中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庸俗政治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自由主义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法经济学等诸多重要的经济学内部门类,也涉及重农学派、剑桥学派、瑞典学派、维也纳学派、奥地利学派等各个著名学派的学术主张与政策诉求。

  通过对经济学理论“小百科全书”式的阅读,作者一揽经济学之精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孜孜不倦地汲取经济学理论营养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单篇读书笔记的不断累积,使得形式变化多样、内容庞大复杂的经济学,在一部读书笔记中得到系统地梳理。《笔记》在浏览西方主要经济学流派基本理念的背后,试图展现出人类思想文化历史长河中涟漪飘荡、跳跃前进的经济学理论的浪花。

  通读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单纯地阅读的层面,而是在阅读的同时,对读书内容展开了富有自身个性特征的理性思考。作者在选拣阅读对象时就有所思考:于既有的经济学史中,选择其中一个被公认的成型的流派;于既有流派之内的众多学者之中,选择其中一个被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家;于既有大家的众多著述之中,选择一个最能凸显其自身学术主张的、流传最广的代表作。在《笔记》中,“思”的表现富于变化、维度多样,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作者时而探幽发微、一语中的,如《笔记》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力图证明的是“资本主义的贫困罪恶与社会制度无关,而是人口的增值超过了生活资料增长的自然规律所造成的”(第45页)。这就点明了其人口理论的实质表现和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本质区别。时而旁征博引、佐证已有,如作者读萨伊市场定律的时候,引用新加坡学者郑永年的论断来加深对萨伊市场定律的理解与消化,如郑氏所言:“巩固内部的经济体是为了更好的开放,更有效的开放和更持续的开放。”(第60页)

  《笔记》并非为阅读而阅读,作者的阅读历程紧密联系中国目前的世情、国情、党情,理论思考与工作实践不时碰撞出闪耀火花。如作者在阅读斯密《国富论》之后认为,虽然“‘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但事实反复告诉我们,掌握和用好‘看得见的手’不容易,认识和用好‘看不见的手’更不容易。”(第44页)在谈及马尔萨斯人口论时,《笔记》提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人口政策:“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务必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来抓,绝不可掉以轻心。”(第48-49页)

    1. 维护经济学理论的纯洁性
    2. 蔡洪滨:中国经济学如何进行理论创新
    3. 在比较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自信
    4. 独创为贵(大家手笔)
    5.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
    6. 中国经验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7. 经济学者呼吁:应重视历史研究
    8. 郑红亮:以重大问题研究 推动经济学创新
    9. 逄锦聚:中国经济学创新的四个来源
    10. 郑红亮:以重大问题研究推动经济学创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