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积极拓展党史资政的思维与领域
发布时间: 2011-03-23    作者:薛庆超    来源:世纪桥 2011-03-23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党史资政的若干方式方法
  党史资政,就是通过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服务、为加强党的建设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来体现。
  党史著作资政。在长期党史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鸿篇巨制来反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光辉业绩,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汲取党的历史教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例如胡绳主编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在20世纪后期全党学习党史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一些省部级的负责同志曾经对胡绳说过:我们都是读着您主编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成长起来的。现在,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同志正在主持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在全党学习党史中也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党史专题资政。通过对在历史和现实问题上有重大影响的党史专题的研究,得出正确的看法和结论。例如:关于中共一大具体开会时间的专题研究,关于遵义会议具体会期和会议内容的专题研究,关于“伍豪事件”问题来龙去脉的专题研究,等等。通过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的深入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拂去表象,得到真谛。回答了党内外、国内外人们广泛关注的一系列问题,得到了各个方面的一致好评。
  党史论文资政。站在理论、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时代制高点上,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时代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题目,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历史启示,汲取历史智慧,提高治国安邦的能力。这样的论文,同样属于资政性质。例如,科学总结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理论与实践,就可以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科学总结大跃进的历史教训,就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极端重要性,坚持科学发展,反对“左”倾蛮干。
  党史资料资政。发掘新的历史材料,发现新的历史材料,对原有的历史材料赋予新的意义,也属于党史资政的范畴。新发现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资料,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新挖掘出的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资料,有力地展示了国共两党在中华民族危急关头捐弃前嫌、共赴国难的历史内情。新出版的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资料,较为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国际因素。这些资料,都具有党史资政的极大价值。实际上,许多现实问题,都可以从历史资料追根溯源,弄清楚来龙去脉。
  党史文献资政。党史文献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一定的环境下,对于一定的问题,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和现实针对性。例如,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亲自主持编纂的“党书”《六大以前》、《六大以来》,对于解除“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武装”,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曾经说过,“党书”《六大以前》、《六大以来》编纂出来以后,“左”倾教条主义者就“缴械”了(大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编纂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对于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单位编撰的《西藏工作文献选编》、《新疆工作文献选编》,都是运用历史文献,针对现实问题。成为了党史文献资政的范例。
  党史宣传资政。今年以来,根据有关方面的统一部署,通过各个媒体、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大力宣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史工作的意见、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党史工作的讲话精神,使全党全社会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党史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历史、高度重视用党史资政育人,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党的历史、党的历史经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可以更加深入人心,能够更好的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1. 2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唯物史观史学
    2. 公众史学的定义及学科框架
    3. 在中国发现史学
    4. 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5. 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指导历史研究的实践
    6. 唯物史观主导中国史学未来发展方向
    7.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
    8. 思想解放运动与中国史学
    9. 浅谈国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10. 2011年中国史学界热点一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