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中国史学学派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
新中国史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中国史研究事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的贺信中对国史研究提出殷切期望,强调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推动新中国史研究再上新台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请他分享对于发展新中国史学学派的思考与实践。
夯实学派建设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开展学派建设工作对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何重要意义?
李正华:开展学派建设工作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派建设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和研究方法。不同学派基于自身的学术立场、理论框架,形成独有的研究视角。这些视角促使学者从历史演进、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展开研究,从而持续拓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路径,深化研究层次,推动各个学科向纵深稳健发展。其次,学派建设为学术交流和思想交锋搭建广阔平台。不同学派间的观点碰撞,能有效激发创新思维。例如,经济学领域中凯恩斯学派与芝加哥学派,围绕经济运行的系列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最后,学派建设有利于培养和凝聚优秀人才。学派作为学术共同体,可以吸引和培养一批有共同志趣的学者,从而形成传承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纽带。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学派建设主要聚焦在哪个研究领域?
李正华: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新中国史研究领域。当代中国研究所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史研究正式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上,于1990年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3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当代中国研究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忠实履行“修史、资政、育人、护国”的使命职责,逐步形成了近百人的专门队伍,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创办了《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和当代中国出版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中共党史系,组织编纂出版了《当代中国》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新中国70年》和《新时代这十年》丛书等新中国史基本著作,圆满完成了中央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单位交办的一系列重要工作任务,在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快建设新中国史学学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学派建设工作进展如何?
李正华:前面我提到了30多年来当代中国研究所在新中国史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些成绩,其实从使命履行、成果产出、学科建设、学术平台搭建、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综合来看,当代中国研究所在新中国史学学派建设的多个关键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派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
推动学派建设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学派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李正华:当代中国研究所在学派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持续提升新中国史研究的学术水准,有效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这一挑战背后,不仅存在基础史料挖掘不充分、跨学科研究融合度欠佳等问题,还面临西方学术偏见的阻碍,亟待通过构建多元研究体系、加强国际学术对话来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报》:针对这些挑战,当代中国研究所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突破困境,推动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学派建设不断发展?
李正华: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学派建设要加强新中国史基本问题研究,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新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正确认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正确看待新中国史上曾经出现的曲折和失误。与此同时,以实施有关新中国史研究、编纂、宣传建设工程和重大专题招标项目为抓手,推动新中国史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推动新中国史的通史和专门史研究编纂,推动新中国史学创新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多卷本、《(新编)中国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等重大项目,做好《当代中国》丛书续编工作。推动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计划”等人才政策,对当代中国研究所学派建设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
李正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计划”“青启计划”等人才政策在人才培养方面对当代中国研究所学派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学派建设中,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构建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更好地实现科研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长城学者计划”“青启计划”等人才政策通过搭建高端学术平台、提供充足科研资源与广阔晋升空间,既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科研才俊投身于国史研究,充实研究力量,又以传帮带等方式带动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构建起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人才梯队,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学派建设持续注入创新活力与发展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学派建设,您还有哪些规划与期望?
李正华: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做好国史研究,是为了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巩固、发展的过程,分清国史的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是为了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经验、智慧传给今人、留给后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这就要求国史研究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树立大历史观,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推出更多与时俱进、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研究成果。
未来,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学派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使命,坚持为国家修史、为人民立传、为时代明德的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用更加扎实、丰富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理论的科学性、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在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与此同时,加强党对新中国史研究工作的领导,注重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不断壮大新中国史后备人才队伍,构建系统完备的新中国史研究事业人才体系。此外,关心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国史学会的职能,团结从事新中国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和海内外热心新中国史工作的人士,努力把当代中国研究所建设成为国内外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新中国史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