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理论
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加强新中国史研究——第二十一届国史学术年会综述
发布时间: 2021-10-04    作者: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1-10-04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100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100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100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推进新中国史研究繁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以下简称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于2021年7月3—4日在上海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建党百年与新中国史研究”的第二十一届国史学术年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对会议高度重视,研究确定了会议主题和选题指南;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主持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在开幕式上做主旨报告,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育长罗峰主持闭幕式,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宋月红做了学术总结。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党校系统、军队系统等单位的8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讨,取得了多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在本届学术年会上,姜辉认为,党的百年发展史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又一成功范例。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引领旗帜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流砥柱。朱佳木在《从新中国史看我们党对初心的不渝坚守》的主旨报告中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生机勃勃、发展壮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始终不渝地坚守初心和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斗争意志,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坚守初心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李正华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进行了研究阐释。

  当代中国研究所的李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不断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力赛,使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系统和完善。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瑜从《中国共产党章程》演进的视角,梳理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冷兆松分析了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发展、新创新及其内在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史系的阳宏润考察了中国改革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及其价值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刘志明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之所以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其原因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领导核心,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运用制度优势战胜风险挑战。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吴超认为,新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代中国研究所的钟瑛研究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立论依据。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刘仓考察了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在本届学术年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伟、赵朝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理论、价值、实践和政治因素。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蓉以抗击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为案例,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周敬青考察了党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演进的内在逻辑。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晓晨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维护中央权威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杨俊考证了“党内政治生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姜丹溪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关于建党纪念话语建构的演进、范式、特点和功能。当代中国研究所的王怀乐考察了从西柏坡至中共八大这一阶段党内的政治生态建设。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党校的郭璐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事件和主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在本届学术年会上,宋月红认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及其经验,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辩证统一起来,彰显了党和国家前进的方向与道路、进程与前景、成就与经验,蕴涵着普遍联系、实事求是、辩证分析等国史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邯郸学院的鲁书月考察了党史百年视域下两个《历史决议》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意义与作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的王涛认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全党共同研究党史的政治成果,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遵循。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徐子杰探讨了深化“四史”研究服务于“四史”的学习、教育和宣传的着力点。当代中国研究所的易海涛考察了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的成立过程、人员组成、主要工作及其对党史、新中国史研究的主要贡献。

深入研究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

  本届学术年会围绕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进程、成就和经验进行了研讨。

  (一)关于新中国政治和法治建设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的郭强考察了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以国营经济为领导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维护党中央集中领导等制度的构想;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张金才从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方面,分析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显著特征;当代中国研究所的马艳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反对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势力斗争等方面,考察了中共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民族工作的成就;等等。

  (二)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

  当代中国研究所的郑有贵认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经济理论;当代中国研究所的龚浩将新中国财政史划分为高度集中财政、公共财政、现代财政三个阶段;扬州大学商学院的朱高林把新中国居民消费史划分为计划经济时期消费不足阶段、双轨制时期消费扩张阶段、市场经济完善时期消费提质阶段;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的杨兴山梳理了1978—1992年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历程;当代中国研究所的王瑞芳考察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治理黄河、根治黄河水患问题;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刁成林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进藏公路到青藏铁路、再到新时代川藏铁路的建设历程;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沛霖分析了新中国成立至“一五”计划末中国邮政网路的恢复、发展及其影响;当代中国研究所的段娟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探索出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牛建立考察了20世纪60年代洛阳地区“三线”建设项目及其积极作用;等等。

  (三)关于新中国文化建设

  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张星星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程,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市场、文化与大众、文化与科技、文化繁荣与政府监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等关系;当代中国研究所的欧阳雪梅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来实现文化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唐山师范学院的李阎考察了1978—201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社会思想背景;当代中国研究所的苏熹梳理了1949—1986年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的演变;当代中国研究所的石佳考察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历程;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孙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回答了繁荣网络文艺的根本性、方向性、战略性重大命题,为网络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针;《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的张俊英考察了西柏坡精神的提出过程、思想基础、科学内涵和当代价值;当代中国研究所的王慧斌梳理了科学家精神提出的过程;等等。

  (四)关于新中国社会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史系的胡小冬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划分为提出和发展、加强和提升、深入推进、全面推进四个阶段;广东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永芳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认为乡村社会治理的根本前提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基本目的是保障和发展民生,价值理念是坚持公平正义,科学方法是循序渐进,重要保障是依法治理;当代中国研究所的王蕾从政策、资源、人力、项目、质量、保障等方面考察了新中国脱贫攻坚的历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任国征通过梳理《人民日报》省委书记专栏文章,分析了各地扶贫攻坚的实践和经验;当代中国研究所的章舜粤考察了1950年党和政府领导的寒衣劝募运动的经过、成就及其意义;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孙钦梅分析了1949—1950年在旱、冻、虫、风、雹、水等灾害背景下党和政府开展节约救灾运动的历程;当代中国研究所的李二苓对2020年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问题做了述评;等等。

  (五)关于新中国外交事业和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

  当代中国研究所的王巧荣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设者;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周进分析认为,党始终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捍卫世界和平正义事业,倡导国际秩序新理念,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河南师范大学世界和平与发展研究院的席来旺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历史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集中体现为三大突出特点,即维护世界和平的内在原动力、促进合作共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发展模式及中国道路的积极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林凡力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和新中国国际身份的变化;当代中国研究所的陈秋霖考察了新中国成立70余年医疗援外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价值逻辑;当代中国研究所的胡荣荣分析了1964年中国政府就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有关香港、澳门地位问题的宣传解释等工作和政策;空军预警学院的徐光顺考察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国家安全观和习近平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航天工程大学的陆云峰探讨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导弹事业的战略决策、实施和成效;等等。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面向“两个大局”,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新中国史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道路,阐释中国理论,总结中国制度,创造中国文化,宣传中国价值、中国理念和中国主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新中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和学理支撑,修史、资政、育人、护国。(果实)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5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