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理论
沙健孙: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发布时间: 2019-08-27    作者:沙健孙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9-08-27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沙健孙

  习近平同志在给世界史学大会和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历史研究在整个社会科学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整个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应该从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开始。

  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是为了揭示人类社会及其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以便以此作为向导,去指导人们的实践。而这就有赖于进行历史研究。因为“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

  研究问题是从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开始,还是先下定义,从定义出发,进行演绎,表现了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样两条思想路线。从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开始,就是从事物本身的实际岀发,从社会问题的实际岀发,探求其内在的规律性。从定义出发,进行演绎,比如从古人、外国人所下的定义、结论去推导出对事物、对社会问题的答案,那就陷入了主观主义,是必定要犯错误的。因为“定义是分析的结果,不是分析的出发点”。这种方法,把人们认识的顺序从根本上颠倒了。

  其次,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有历史观点,并有效利用历史研究的积极成果。

  人类社会是生成、发展、演化的不断过程,是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过程。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因此,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考察任何社会问题,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或其他方面的,都要有历史观点,都要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都要利用人们对人类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历史研究所积累的知识。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是过程的集合体。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这种情况,不仅使得研究世界历史成为历史学的重大课题,而且也使得人们在研究各个国家、民族、地域的社会问题时,必须具有世界历史的开阔视野。没有世界历史的眼光,没有相关的社会历史知识,要想得出科学的结论,是不可能的。

  最后,研究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重要条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我国,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其核心要务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此,就必须重视历史研究,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延安整风运动时,中共中央在一个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调查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研究和总结党和人民在集体奋斗基础上积累的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和汲取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遗产,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人民锻造了革命和建设、改革的锐利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加了新的财富,并为中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他指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我们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深入进行中外历史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以期帮助人们增进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并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作者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