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理论
专家学者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研究室建设
发布时间: 2012-07-23    作者:宋月红;王爱云;曹守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7-10
  字体:(     ) 关闭窗口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类别研究室建设年会是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我院史学学科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它是以院属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等内设的史学理论类别研究室为骨干成员的研究室建设年会。年会由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委托当代中国研究所召集,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承办,中国社科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协办。年会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为总主题,交流总结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类别研究室建设工作经验,研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和发展。

  2012年会是第一届,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述评与前瞻”。525,本届年会在当代中国研究所举行,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王灵桂出席会议并讲话,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任贵祥特邀出席并作专家点评,院“马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秦益成处长出席并介绍年会有关情况,年会各研究室负责人和会议代表共43人与会。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宋月红、《历史研究》副主编李红岩分别主持了会议。会议就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述评和前沿问题、学科建设和研究室建设经验等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一、关于唯物史观及其在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国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关于近年来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徐歆毅指出,史学界主要探讨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发展的理路,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溯源导流,中国早期学者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认知、阐释和运用,以及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理论旨趣与现实作用等,推进了对唯物史观科学内涵的认识和把握。有观点认为,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并非单纯的理论复制,而是有一个选择、理解和不断阐释的过程;有学者从早期唯物史观传播者顾兆熊、凌霜、李大钊、胡汉民、费觉天等对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提出的批评或辩护入手,认为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处于自由思想与争论的氛围之中;也有学者认为,李达为唯物史观的传播、阐释和中国化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针对“阶级斗争理论从实质上严格说来并不属于唯物史观”的观点,与会者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把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核心内容来认识和理解,是符合经典作家原意的。在当今时代,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激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社会主义与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并将之运用于历史研究中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党建党史研究室陈志刚认为,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采取了冷漠乃至否定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报以冷热嘲讽的态度。因为现实中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所以对历史上国共之争就不愿用阶级分析法去分析,视过去的党史史观是“土匪史观”,认为建国前的国共之争是“兄弟之争”,没有是非,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这种做法忽视了国共两党的阶级本质的差异,将会使民众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非常严重的政治后果,也无助于国共进行新的合作。

  唯物史观的规律观问题,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会上,世界历史研究所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吴英就此问题研究进行了综述。他说,有学者认为,历史学不是单纯事实的叙述,而应该同时是对事实的解释。这种解释不仅仅要问“是什么?”而且更要问“为什么?”解释“为什么”就是在探索原因,必须进入因果关系领域,进入对历史规律的深层次挖掘。历史学应该在事实真实的基础上做出规律性的解释。历史分为三个层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其中,历史现象不同于历史事件。历史事件不可重复,但历史现象可以具有相似性。尽管历史事件不可脱离它产生的历史条件,但不同条件下的历史现象却可以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只要时代需要,不同时代都会有自己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就是历史现象的相似性。历史规律又不同于历史现象,它不是历史表象的相似性,而是历史现象之间本质的联系,它具有可重复性,而且是不断的重复性。从历史现象相似性中发现其中的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有学者具体地对唯物史观的规律观进行了界定,指出马克思在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创建了科学的历史规律观。这种规律观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马克思着眼于追溯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从而确立了因果必然性的认识。二是马克思所持的因果规律认识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的因果观,而是不同条件导致不同结果的因果观。即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具有各自的特色,从而导致演化路径的多样选择,并最终获得不同的结果。

  关于唯物史观在新中国国史理论研究和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宋月红认为,国史理论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和推动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从本质意义上说,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发展,不仅成为国史研究的主要对象,而且成为国史研究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国史研究奠定了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其对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影响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史学研究中很有市场,给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带来一些挑战。这一思潮在历史研究中的主要表现是: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鼓吹“中国文明西来说”;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把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对立起来,用现代化来贬低和否定革命,鼓吹“告别革命”;在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及其历史成就。与会代表就2011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种种论调给予了清理和驳斥,剖析其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本质。

  会上,《历史研究》李红岩剖析了当前需要注意的史学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指出需要回答和驳斥如下历史理论问题,包括对唯物史观的质疑与批判、对社会形态理论的质疑与悬置、对阶级斗争理论与阶级分析方法的抛弃与批判、对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的攻击与批判、对殖民主义与殖民地体系的肯定与颂扬等。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王爱云等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进行了述评,指出有的学者详细梳理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一是“告别革命”与“只要改良”;第二是主张利用现代化史观来重写历史,主张用现代化史观来代替革命史观;第三是主张抽象的人性论史观;第四是把历史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实际上是要否定革命成果社会主义。有的学者集中批判了当代中国史研究中所存在的否定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的虚无主义思潮,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功绩不容被抹煞,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不容被放大。这些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揭露和批驳,有益于在国史研究中认清并警惕历史虚无主义,从而更加坚定地坚持和贯彻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只是史学研究中的支流,但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它的流传和泛滥会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重视。因此在历史研究中,一定要坚持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穿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和迷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

        

        三、关于专门史、专题史理论问题

  

  专门史和专题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基础与来源,与相应通史、断代史理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史学理论体系。

  会上,关于社会形态与古史分期问题研究,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曾经就历史发展阶段性问题展开过两次大的讨论:一次是1980年代初,由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而引发的关于人类历史发展是五阶段还是六阶段的讨论;另一次是19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中国社会形态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讨论而引发的关于人类历史进程是三形态依次更替还是五形态依次更替的讨论。其中,卢钟锋认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说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历史发展阶段的五形态说,而把三形态说作为五形态说的补充。五形态体系内说的原始社会说,更切合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史的实际。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国各民族之间交往和融合的重要基础。会上,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指出,近年来,关于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历史文化认同问题,成为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4期“历史学理论栏目”刊发了一系列文章,在历史文化认同传统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历史文化认同观念与历史发展连续性的关系、历史文化认同传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有学者认为,民族融合的关键因素在于文化的认同,传统史学在中国古代始终成为各民族文化认同的系统性稳定性因素总结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漫长征途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入认识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传统及其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关系是当前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于中国革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室介绍,近年来在理论方法上有新的进展。其中,有学者认为,中国革命史以革命作为研究对象,革命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的主题,它不可回避,也不应回避。革命史研究领域,仍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留有相当巨大的研究空间。革命史研究近年呈现的明显特征,是许多研究者转向基层寻找问题,由单纯的文本解读和事件追索,转向对社会机理的解剖。在不放弃革命史宏大叙事的前提下,将研究建立在社会和民众生活的基础之上,这一研究趋向有利于深化研究基础,拓展研究视野。

  中国近代卫生史研究是一个正趋兴起的研究领域。对此,近代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室作了述评,指出有的学者认为,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20世纪以降特别是民国时期卫生的探讨,对晚清社会在卫生行政等方面的努力和成绩重视不够,而对传统时期的卫生观念和行为则研究更少。由于近代的公共卫生观念一般均被视为西方的舶来品,也因为现有研究对传统时期的卫生观念和行为缺乏关注和探究,使得现有的一些探究中国近代公共卫生的研究,往往存在着割裂传统和近代之嫌,不能从内外两个方面多视角地来认识中国近代公共卫生的演变。而海外的一些研究(也包括国内个别研究)虽然对揭示和探析“卫生”的现代性及其社会文化意涵用力甚多,对人启益良多,但其或许过于注重对意义的探析,反而影响了对具体历史经验的呈现,换言之,对近世中国的卫生观念、组织和行为及其近代演变脉络的梳理和呈现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卫生”和卫生的历史并不单纯,只要我们能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去多方位、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便不难发现众多习以为常的认识局限和为人所忽视的历史面相。在当前的学术情境中,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若研究者能有选择地汲取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使其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与理念上都体现出一种新意来,将会提升其研究水准。

  近年来,中国与菲律宾、越南、日本、韩国等国围绕南海诸岛、钓鱼岛、苏岩礁等岛礁问题发生的争执,本质上是为了维护中国海疆主权地位。会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国家与边疆理论研究室介绍,李国强在《中国南海疆域形成的历史考察》和《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形成历史》中指出,中国南海疆域是在历经两千多年历史,在中国人民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开发并最早由历代中国政府行使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这一发展过程拥有充分、确凿的历史依据。与中国南海疆域逐步发展形成明显对照的是,在汉、唐、宋、元乃至明、清时期,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几乎一无所知。因此,中国南海疆域的逐步形成具有唯一性和连续性。对于中国大陆而言,中国南海从模糊的区域概念到明确的地理界线,恰恰反映了中国南海疆域形成的历史过程。从古代历史上的“有疆无界”到以“U”形断续线为标志的南海疆域的底定,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不仅发现、命名并长期开发经营了南海诸岛,而且历代中国政府行使了连续不断的管辖权,从而确立了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地位。

  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经验,必须正确认识新中国历史上的挫折、失误和错误。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介绍说,有学者指出,认清在党的历史上,错误和挫折只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并不是它的本质和主流、主题和主线。即使对犯严重错误的时期,也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要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看待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错误和曲折,着重于分析当时的环境,当时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研究防止此类错误重犯的办法;而不应单纯地着眼于个人的功过。要反映党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现错误、制止错误、纠正错误的历史过程,帮助人们认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不谋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人阶级政党,不但善于从成功的经验中学习,而目善于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具有很强的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学者认为,党在工作上、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一些错误,主要是经济建设急于求成,所有制结构急于求纯,阶级斗争扩大化。这些错误带来的损失巨大,但都是在探索中发生的。同一时期毛泽东的失误,也是探索中的失误,因为毛泽东的局限很多是历史的局限,对此有要公正的态度。在探索中前进,在纠正失误中前进,是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党就是在纠正失误、总结经验教训中发展壮大的,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解,从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学科建设和研究室建设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学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杨艳秋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学科主要是收集整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资料、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特色等。本学科应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献摘编、中国封建社会形态概论、唯物史观的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传播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等专题研究。世界历史研究所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吴英认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总结20世纪历史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加强对西方史学中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研究,加强西欧北美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研究,特别是被长期忽略的阿拉伯史学研究、非洲和拉美史学研究,用实际行动批判“欧美中心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是我国历史研究的特色学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国家与边疆理论研究室于逢春认为,构建中国边疆学,主要任务是研究边疆学学科的概念与范畴,学科的性质与功能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体系,以此阐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解构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历史基础,阐释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合法性,说明我国睦邻友好与他国互信合作的可信性。同时,通过对中国边疆演进历程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廓清中国疆域形成、演变中的诸多理论问题,希冀丰富中国史学、法学与政治学的学术内涵,探索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规律,客观阐释历代治理边疆的成败得失、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维护民族团结。

  新中国国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而正式兴起并不断发展,是当代中国史学中比较年轻的学科。国史理论研究与国史通史性研究、专门史研究相辅相成是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中一门新兴学科。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宋月红认为,确立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建设国史研究学科体系,是国史理论研究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学科依据,也是其担负的重要学术使命。同时,国史理论研究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和外交史等专门史研究相联系,又在研究范围、角度和方法上有所区别,是国史研究中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领域。繁荣发展国史研究,迫切需要在总结国史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国史理论研究,推动国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逐步提高国史研究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水平。他认为,根据史学理论学科的一般规律和国史研究的特殊性,国史理论研究具有“两个层次、三个方向和八个领域”。“两个层次”是国史本体论研究和国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研究。前者是关于什么是国史,特别是国史内涵与本质的规律性认识,是后者的重要立论依据和学科理论指导;后者是关于怎样认识、研究和编纂国史的规律性认识。国史理论研究从这“两个层次”延伸出“三个研究方向”,即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新中国历史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包括历史经验)研究、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八个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以及国史通史学、史料学、编纂学、史志学、历史地理、历史哲学和史学史研究。其中,国史通史性研究是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重要基础与来源。在一定意义上说,国史理论研究就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把国史通史性研究与国史史学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一项历史研究工作。国史理论研究具有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鲜明学科特征。运用什么样的国史理论和方法,关系到国史研究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理论方向,关系到国史研究作为意识形态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在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怎样发挥作用的问题。

  关于历史研究中的“碎片化”倾向,会上,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长任贵祥认为,碎片化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看待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问题,这两个方面都要重视。需要警惕的是,目前有的研究通过碎片化的某个具体问题,对已有定论的问题,提出一些颠覆性的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来否定整个历史事件,否定整个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

  会上,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对年会各研究室撰写的学科前沿报告进行了点评。他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1)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观的指导。历史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来,而且自始至终贯穿在我们的历史研究中。中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这实际上与国际,整个世界的大的调整、大的发展、大的动荡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的学术研究、历史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历史学是一门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的学科,没有一种超越于价值判断的历史学,不存在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的问题。(2)在历史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如何用唯物史观指导我们的历史研究,需要我们搞清楚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所展现出的新增长点。比如说历史认识理论,一种观点认为,历史认识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否定,是它的对立;而一种观点则恰恰相反,认为历史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21世纪的新的增长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富有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在研究中进一步深化,把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和庸俗唯物论划清界限。(3)历史研究要关注现实,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年会的前沿报告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对历史研究如何关注现实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4)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学术上应该精益求精,把学术性和先进的思想性更好地结合起来。

  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副所长作了会议总结。他指出,建设年会的举办是院科研机制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类别研究室通过交流讨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普及,开阔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年会的召开凝聚了力量,组织了队伍,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打造了发展平台。他说,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无论是做哪个方面历史研究的,都应关心当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从中吸取营养,为实现社会科学的“经世致用”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提供,宋月红、王爱云、曹守亮执笔)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