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理论
十五大精神和党史研究
发布时间: 2009-06-08    作者:龚育之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1997-06-08
  字体:(     ) 关闭窗口

  十五大报告有强烈的现实性,又有厚重的历史感,是当前和今后行动的纲领,又是学习和研究党史的指南。 

  报告开篇,回顾百年三次历史性巨变,接着讲新阶段五年的历史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由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报告结束时,特别讲到“史册”:十五大无疑将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一点为标志载入史册。从头到尾,通篇结构,有厚重的历史感。各部分的论述,也是“笔端常涉历史”。整个报告展现了深邃的历史眼光,从党史研究的视角来读,这个特点就更加突出。 

  十五大要求全党,“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各项工作,其中就包括党史研究工作。学习十五大精神,对于党史研究工作者来说,就要努力提高用邓小平理论、用十五大精神来指导党史研究工作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十五大的精神、主题和历史意义 

  (一)中央已经指出:“十五大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是十五大报告一开头就明确提出的大会主题,也是学习和贯彻十五大报告应当把握的主题。 

  中央还指出,学习和贯彻十五大报告,“精神状态很重要”。 

  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这就是一种精神状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压力,什么风险,都不动摇。在国内外纷纭的议论面前,敢于坚持正确的主张,敢于抵制错误的意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确定的道路。这就是十五大给人们以强烈印象的精神状态。 

  不是说过“主心骨”吗?不是说过“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和“我自岿然不动”吗?邓小平理论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没有主心骨,在困难、议论、压力、风险面前,难免五心不作主。有了主心骨,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就能“我自岿然不动”。这个“我”就是我们党,就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岿然不动”,就是我们党、就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方向、形象、精神状态的有力表达和生动写照。 

  十五大报告开头的地方还有一句话,叫做“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也是讲的精神状态。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是一种状态,一种结果;因循守旧,丧失机遇,是另一种状态,另一种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种状态,一种结果;本本主义,“两个凡是”,是另一种状态,另一种结果。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动摇,就要体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中,体现在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之中。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因循苟且,墨守陈规,不是也不可能真正高举。

   (二)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十五大报告说:“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需要史家仔细评说。大而化之地说,抗日战争,我们党抓住了历史机遇,事业得到空前发展;抗战结束,我们党抓住了历史机遇,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建国初期,我们党抓住了历史机遇,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从50年代后期开始,20年“左”的错误的耽搁,我们痛失历史机遇,遭到严重挫折。 

  近20年来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近20年来,中国的发展经历两大历史关头,这也是十五大报告中说的。在这两大历史关头,都有一个中国向何处去、走什么路和能否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的问题。 

  一个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面前摆着三条路: 

  一条是老路,如果按照“两个凡是”的精神状态办事,我们就得继续走老路,即“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的道路,就会继续丧失历史机遇; 

  一条是邪路,如果从否定“文化大革命”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以至从根本上丧失革命目标,按这样的精神状态办事,我们就会走上历史倒退的大弯路,更谈不到抓住历史机遇; 

  还有一条是新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不走老路,又不走邪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打开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这样,我们党抓住了历史机遇,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大步地前进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风波严峻考验,中国又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面前还是摆着三条路: 

  一条是社会主义垮台的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党,走的就是这样的路; 

  一条是往回走的路,在一些人看来,社会主义垮台似乎是改革开放导致的,坚持社会主义似乎就得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路。 

  邓小平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我们党坚决地清醒地拒绝了那条垮台的路,也不往回走老路,没有犹豫,没有停步,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拓的新路不动摇,并且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指引和鼓舞下,“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到现在的十五大,新阶段这五年,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五年。五年的成就展现在许多方面。从坚持方向,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开辟历史新阶段这样的高度来总结,这就是十五大报告对这五年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的地位的评价。

  (三)邓小平逝世,领导我们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的伟大人物不在了,中国向何处去,我们党面临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 

  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后继的人们怎样确定自己的方向,怎样沿着邓小平指引的道路继续前进?这是需要由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向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郑重地作出回答的问题。 

  在国际上,注意中国发展的各种各样的人们,也都在观察邓小平逝世后中国的走向,有些人担心,有些人则希望中国转向。 

  十五大坚定地明确地向全党,向全国人民,也向全世界回答了中国的走向:坚持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邓小平理论指引的方向不动摇,并且要求:“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 

  在邓小平逝世后,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就是十五大的精神,这就是十五大的主题,这就是十五大的历史意义。 

  20世纪中国的历史巨变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由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