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理论
三十年党史国史研究的回顾——程中原研究员访谈录
发布时间: 2009-06-05    作者:程中原 李卫民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2期 2007-04-05
  字体:(     ) 关闭窗口
  导语: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都是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当前,在这两大领域里耕耘的中国学者,遭遇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这两门学科的社会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公众期望看到更多高水平的党史、国史著作,另一方面,国内的党史国史研究,正面临着来自海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客观形势要求国内的党史、国史学者,积极借鉴吸收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现代史学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提高这两大学科的学术水平,推出更严谨更扎实的科研成果。

    程中原先生在1970年代末开始历史研究工作,三十年来,致力于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学术论著,代表作《张闻天传》和《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一九七五》,多次重印,在海内外卓有影响,新作《毛洛合作与长征胜利》甫经推出,即获广泛好评。程先生还是国内口述史研究和创作方面的权威,他的口述史创作方法自成体系,代表作《刘英自述》脍炙人口。总结程中原先生的治学经验,有利于促进国内党史国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程中原简介:程中原,江苏无锡人,19385月生,195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在淮安师范、淮阴师专任教。1983年起任《江海学刊》副主编、主编。1985年在江苏社科院评为研究员。1991年调当代中国研究所。1996年至2006年任副所长。2003年至2007年任《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先后出版专著、论文集十二部,发表论文近百篇。

    访谈时间2007416 日下午

        2007年4月23 日下午

    访谈地点:当代中国研究所北楼204(程中原先生办公室)

    (以下采访者简称李,被采访者简称程)

  研究张闻天,是从查阅老报刊起步,第一篇文章是与茅盾先生商榷,登在《历史研究》上

   李:咱们今天先从张闻天研究开始说起吧。您当年是因为什么原因开始从事张闻天研究的呢?

   程:这要从我们这一代解放后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的特点说起。我是1955年进的大学,在进大学之前,当过三年小学教师。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你说这是受了刘少奇“驯服工具”论的影响也好,还是像雷锋那样甘当螺丝钉也好,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特点。张闻天研究呢,就是在这样一个习惯,或者说这样一个工作态度下来的。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9年淮阴师专刚刚恢复。领导比较开明,也比较懂行,想要办一个学报。那时全国高校恢复学报的还很少。为办好学报,想方设法,招引人才。淮阴有一个萧兵,他是在上海东海舰队打成右派,下放淮阴的。五十年代初,他在上海是有一点名气的青年评论家。文革期间,他在一个马车运输队里干活,铡草把左手四根手指铡掉了。但他没有中断研究,主要搞先秦文学,楚辞、上古神话等等,他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来研究先秦文学,方法比较新。他的工资主要都花在买书和到上海、南京等地查资料的路费上了。淮阴师专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希权,是萧兵在东海舰队时候的战友,想把他引进来。萧兵很怪,他提出条件,要他来淮阴师专,得让他办一个刊物,还要给他一套房子。当时我主编学报,已经有了学报了,再办一个什么刊物?萧兵提出办一个文史资料方面的刊物,一年一万块钱。学校答应了。还给了他一套房子,名义就是作这个刊物的编辑部。刊物名为《活页文史丛刊》,请茅盾提了刊名。

  校党委让我兼管这个刊物。当时,萧兵的意图是搞先秦文学为主,团结全国这方面的学者,包括他的朋友。我觉得光搞古代的东西不行,文革中批判过“厚古薄今”。我和萧兵商量,这个文史刊物,有古,也要有今,也要有现代的部分。他表示赞成。当时我在学校教现代文学史,我觉得现代文学对革命作家、革命文学家,重视不够,就和萧兵商量,办一个栏目,就叫“无产阶级革命家青年时期的文学活动”。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不少青年时期搞文学,是从文学走向革命的。像周恩来、陈毅、李富春,青年时期都搞过文学创作。

  商量好以后,我就约请鲁迅纪念馆的陈漱渝,请他帮忙提供稿件。陈漱渝很热情,给我开了一个青年时期搞过文学创作的老革命家的名单,并组了稿。我看了以后,发现这里面没有张闻天。张闻天1976年在无锡去世。无锡是我家乡。 三十年代有人写的现代文学史,就评介了张闻天创作的小说和剧本。我说,也不能全是人家替我们搞,我们自己也搞一点。你问我为什么要搞张闻天,用一句话说,就是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为了吸引人才要办一个刊物,但又要让刊物避免厚古薄今,开设了一个专栏,请人帮忙,选题不太全,为补缺,我就开始研究张闻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