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的困惑早就存在了,只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里,一是通过开放式的大规模引进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缓解和掩盖了这种危机,二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或曰“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也并似乎不十分需要某种经济学理论的事先指导,而是通过国内外的经验所获得的创新。而当中国市场经济框架一旦建立,当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发展到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产生矛盾甚至冲突时,也即中国的经济改革帕累托最优(人人受益)消失后,中国的经济学在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回答经济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不仅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常常左右违依,不得要领。因此,作为显学,最近几年经济学和不少经济学家遭到了社会大众的责难和诟病。
古人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回顾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制度变迁与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就会发现,经济学的困惑实际上是来自两个方面的。第一,从客观上看,新中国这56年来的经济体制经历了剧烈的变迁,走了一个巨大的“之”字形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消灭旧中国官僚资本和地主经济为主导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到建立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再到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直至今天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几次带有革命性的剧烈的体制变动,时至今日尚为完成,这就使经济学的规范研究遇到很大的困难。第二,从主观上看,由于经济体制始终处于剧烈变动的过程,再加上中国独特的国情和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要求,建国以来的经济学是在一种“饥不择食”情况下大规模引进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以来的:50年代为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大规模学习和引进苏联的经济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80年代以后为了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是大规模学习西方的经济学,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学。但是,这两次大规模的、带有对先前经济学颠覆性的引进,使得中国经济学在50多年里更多地是发挥了原有知识、理论的传播和普及作用,即‘二传手“的作用。换句话来说,经济学界是端来了“一碗饭”,至于好吃不好吃,是否对中国的胃口,更多地是需要决策者和老百姓自己去品尝和摸索。这才是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决策者并不十分看重经济学家,老百姓对经济学家不满意的根本所在。
二、经济学遭遇挑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