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理论
经济史学应为中国经济学的解困做出贡献
发布时间: 2009-06-05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06-06-0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中国经济学的困惑早就存在了,只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里,一是通过开放式的大规模引进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缓解和掩盖了这种危机,二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或曰“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也并似乎不十分需要某种经济学理论的事先指导,而是通过国内外的经验所获得的创新。而当中国市场经济框架一旦建立,当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发展到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产生矛盾甚至冲突时,也即中国的经济改革帕累托最优(人人受益)消失后,中国的经济学在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回答经济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不仅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常常左右违依,不得要领。因此,作为显学,最近几年经济学和不少经济学家遭到了社会大众的责难和诟病。

    古人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回顾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制度变迁与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就会发现,经济学的困惑实际上是来自两个方面的。第一,从客观上看,新中国这56年来的经济体制经历了剧烈的变迁,走了一个巨大的“之”字形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消灭旧中国官僚资本和地主经济为主导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到建立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再到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直至今天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几次带有革命性的剧烈的体制变动,时至今日尚为完成,这就使经济学的规范研究遇到很大的困难。第二,从主观上看,由于经济体制始终处于剧烈变动的过程,再加上中国独特的国情和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要求,建国以来的经济学是在一种“饥不择食”情况下大规模引进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以来的:50年代为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大规模学习和引进苏联的经济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80年代以后为了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是大规模学习西方的经济学,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学。但是,这两次大规模的、带有对先前经济学颠覆性的引进,使得中国经济学在50多年里更多地是发挥了原有知识、理论的传播和普及作用,即‘二传手“的作用。换句话来说,经济学界是端来了“一碗饭”,至于好吃不好吃,是否对中国的胃口,更多地是需要决策者和老百姓自己去品尝和摸索。这才是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决策者并不十分看重经济学家,老百姓对经济学家不满意的根本所在。

二、经济学遭遇挑战的原因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