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国史研究方法
如何读懂新中国史
发布时间: 2021-08-18    作者:李安增 马付杨    来源:国史网 2021-07-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蕴含着弥足珍贵的历史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教科书”“必修课”“营养剂”“清醒剂”等来阐述历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加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同时也犯过一些错误、出现过一些曲折。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反思历史”的幌子,肆意解读新中国史,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做出以偏概全的评价,对党的领袖进行妖魔化描述,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新中国史的认知,动摇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基础。因此,对上述错误观点做正本清源的辨析十分必要。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就学习党史的意义、重点、方法等做了深刻阐述,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这为我们学好和读懂党史、新中国史提供了原则遵循。

  一、准确把握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要读懂新中国史,就必须准确把握新中国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如果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含混不清,是无从真正理解和把握新中国历史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余年的风雨历程,学习和研究新中国史,必须思考这段历史是围绕什么主题、沿着什么主线发展的,我们取得了什么成就、成就与错误如何定位,这是读懂和科学评价新中国史的关键。

  (一)主题和主线:不懈奋斗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以及正在进行的有三件大事:

  一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用三年的时间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各项建设事业稳步推进。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此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力图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是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引领党和国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因此,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和奋斗。

  (二)主流和本质:伟大成就史

  70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伟大成就。

  首先,新中国史是一部不懈奋斗史。在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国际地位都有显著提高。例如,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2020年为1015986亿元;195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元,2020年为72447元。从城乡居民收入来看,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到2020年增长至32189元,“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全国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社会文明程度来看,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焕然一新。从国际地位来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如“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可和支持。

  其次,新中国史是一部理论创新史。70余年来,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后又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证了我们党始终有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

  再次,建成了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于加强自身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始终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经受住了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因此,新中国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有人宣扬新中国史是一部“苦难史”,把这段历史看作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这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手法,无限夸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经历的曲折,这是对历史真相的根本性歪曲和颠倒,是对真实历史的误读。

  正确认识和研究新中国史,要从宏观上把握和理解其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不能纠缠于细枝末节,避免一叶障目而不见森林。因为历史的发展往往都不是一帆风顺、凯歌前进的,其中存在着曲折和波澜。在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有取得重大突破和获得重大胜利的光辉时刻,也有遭遇重大挫折和面临重大困难的日子。尽管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有过一些失误和挫折,但是这并不构成历史发展的主流。新中国的历史从总体上讲成就是第一位的,失误和曲折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即使对新中国历史上某个犯严重错误的时期也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如对于“文化大革命”,我们只能对“文化大革命”本身加以否定,而不能对那段历史全盘否定,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首颗氢弹试爆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都是在这期间取得的光辉成就。我们绝不能揪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不放,而对取得的成就视而不见。

  (三)挫折和失误:要深刻认识和正确对待

  历史有时候也会迷失方向。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上,我们曾经犯过一些错误。改革开放前,我们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建设方面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二是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方面过分追求“纯粹”,忽视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制约作用;三是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犯了扩大化、绝对化的错误。

  我们要正确看待新中国史上曾经出现的曲折和失误。

  首先,要认识到失误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避免性。世界上不存在不犯错误的政党或个人,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且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究其原因: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等问题不是很清楚;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比较短,各种矛盾和发展规律尚未充分显露,科学认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尚不具备;三是复杂的外部环境对党的决策也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我们对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失误要做客观科学地分析。如对于“文化大革命”,正如邓小平所说:“就毛主席本身的愿望来说,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但对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作了错误的估计”。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犯错误,而是在于如何看待成就与错误的关系,如何看待所犯错误的性质。

  其次,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错误。一是要敢于承认错误。如果讳疾忌医,对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等错误避而不谈,这就不能称之为科学的态度。二是要深刻分析为什么会犯错误、怎么做到以后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对新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失误和曲折应当着重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要善于总结和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研究制定不犯、少犯、防止重犯的办法、措施和制度,提高对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总之,只有准确把握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而深刻认识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正确对待曲折和失误,才能在坚定历史自信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关系

  新中国史包括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在如何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及其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有的人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有的人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还有的人割裂改革开放前后这两个历史时期的联系,把这两个历史时期看作是毫不相干甚至是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时期。不论是否定其中一段历史还是相互否定,其结果一定是灾难性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

  (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之所以有一些人诟病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这一阶段错误不断,成就乏善可陈。如前所述,这种论调是毫无根据的。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表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许多重大创新论断。如毛泽东对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实现步骤进行了勾画,为其后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提供了原则遵循;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进行了精辟阐述,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做了深刻分析,奠定了改革的理论基础;等等。

  其次,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据统计,从1949年到1978年,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由326亿元增长至139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长至4237亿元。这一时期,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逐步提高。从1952年到1978年,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从80元增长到184元,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由154元增长到405元。

  再次,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从1949年到1978年,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由20%增加到的94%。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涌现出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先锋模范人物,为人民群众树立了学习榜样和道德标杆,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其实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这些失败的教训能够给人以警醒,防止和避免重犯错误。

  (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理解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要深刻认识我们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有些人却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实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称我们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些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都要归结为“以欧美为师”,信奉“新自由主义”,宣扬市场经济万能论;还有些人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成功了,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党风不好、贪污腐败现象蔓延、贫富差距加大、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问题。这些言论和观点误读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当然也就无法读懂新中国史。

  姓“资”姓“社”的问题,邓小平早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就已经讲清楚,判断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等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原则没有丝毫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是理论和现实的真实样态,不是哪个人能够随意曲解的。一些人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归结为学习资本主义的观点更是无法自圆其说。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主义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管是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西方选举特别是美国大选的荒诞、美国社会连绵不断的群体性暴力事件、西方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混乱与乏力,都在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比中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是得益于资本主义的恩惠,反而恰恰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至于社会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这是常态而不是例外。无论社会成熟程度如何,问题都是会存在的,把问题归因于改革开放是片面的。从本质上说,很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市场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党风、社会风气在一段时间内有反复也属正常。从方法论角度说,判断的标准应该是看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还是越来越少、得到逐步解决。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民主法治、我们党的党风都是不断进步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因此,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就以偏概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我们也必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两个历史时期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我们既要看到其中的区别又要看到联系。这两个历史时期在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实际工作等方面确实有着很大区别,但不能因此否定二者相互联系的一面。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积淀基础上开启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首先是理论上的准备。如前所述,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商品经济、四个现代化、社会发展阶段、党的建设、国家统一、社会矛盾等方面提出了诸多重大创新思想,这为新时期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是物质基础的奠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自1952年至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679亿元增长至3679亿元,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各国同期水平。我们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通讯、科技等领域取得的长足发展,为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打下坚实基础。再次是制度的保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最后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探索中,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对于改革开放后的探索来说,都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例如,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论断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经曲折,这也启示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开创性实践探索,坚持并且改革、发展了改革开放前的方针政策。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继承、借鉴了改革开放前的方针政策。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在这一时期虽然实现了若干重大转变(如完成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等),但在基本制度、根本任务、奋斗目标等方面一脉相承,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的扬弃,而不是否定。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改革、发展了改革开放前的方针政策。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的“四个现代化”思想,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也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存在密切联系,故不论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还是认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对改革开放前历史的否定和纠正,都是对自身历史的否定。因此,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充分肯定各阶段历史贡献、充分注意各阶段历史特点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本质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三、正确认识和评价新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

  历史由一系列事件连接而成,只有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才能正确认识历史。而重大事件往往是历史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趋向。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能否对一些重大事件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新中国史的理解。

  (一)把重大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认识

  历史事件往往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特定的时代造就了特定的历史。我们评价新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必须要紧密结合历史条件,把它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否则,在评价新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时就会得出错误结论。

  例如,在抗美援朝问题上,有人认为朝鲜战争与我们没有关系,称抗美援朝没有必要、得不偿失,甚至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犯的最大错误等,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要回答中国到底应该不应该出兵这一问题,就要结合当时美国军舰武装侵入台湾海峡、把战火烧到中国大门口、轰炸东北地区边境城市和乡村、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事实,要结合朝鲜面临国家危亡,中国国家安全遭受严重威胁的历史状况加以分析。不管是从维护中国自身安全方面考虑,还是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来看,抗美援朝都是必要的。当国家安全被威胁、周边国家面临危亡时,中国不得不出兵。正如当时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所说:“不是毛泽东同志好战,问题是美国已经打到我们的国境线上了,不打怎么办”。现在看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损失也有牺牲,但只要是战争总会有牺牲和损失,关键是看牺牲和损失是否有意义与价值,将其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就不难理解抗美援朝是必要的,而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经过这场战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为新中国争取到了几十年和平的发展环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让世界人民对我们刮目相看;熔铸成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进程中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重要支点;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为维护亚洲乃至世界和平贡献了中国力量。

  评价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能采取简单地事后评说的方法,必须要放在整个历史中考察,“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历史没有应该不应该,在已知历史事件结果的前提下,谈论历史事件应不应该存在、历史应不应该这样进展,这样既不客观也不公平。我们不能苛求前人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中创造出后人所想要的历史,只能在历史中正确认识重大事件的发生、进程及结果。

  (二)对重大历史事件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价历史应该观照到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等多方面,特别是历史事件的影响,要多角度、全方面地予以评价。

  例如,我们在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时,应该既要看到其大方向是正确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而且通过改造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新中国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由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全面,加之缺乏经验等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问题。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要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而不是得出“违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改造搞错了”等错误结论。

  又如,对“大跃进”运动的评价,很多人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笔者认为这是不理性、不客观的。这场运动的确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后果,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大跃进”的发动有一定的必然性:渴望尽快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现状的强烈愿望、党内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心态,国际环境的压力和危机感等,这些都是党和毛泽东希望加快开展“大跃进”运动的动因。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当时提出的“赶超战略”包含真理性内核——赶超。改革开放后,我们制定和实行的“三步走”战略就是一种立足于国情的科学的赶超。此外,那个年代的人民群众为了建设美好的新社会而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力量,其中的缘由也带给我们诸多宝贵启示。因此,尽管“大跃进”运动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表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进行的尝试和努力。

  总之,对于新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要清楚地了解其来龙去脉,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唯此,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新中国史,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特定背景下所做决策的历史合理性,从而自觉地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

  四、科学评价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对毛泽东的评价不仅关涉他个人的荣辱和功过是非,更关系着我们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如何评价新中国史,这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严肃的政治问题。

  因为党的领袖代表着党的形象,历史虚无主义者便以攻击和抹黑甚至妖魔化毛泽东为切入点,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以期达到诋毁党领导的革命史和建设史的目的。因为否定了毛泽东,就从根本上打开了否定党和国家历史的突破口,打开了动摇“四个自信”的突破口,也就瓦解了民心,摧毁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因此,在前些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时一些人对毛泽东产生了两种误解:“一是认为他人品有问题,读古书,通权术,疑心重,新中国成立后发动一个接一个运动,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在党内、党外伤害了很多人”。二是认为“毛泽东没有出过国,根本不懂、不会搞经济建设,把中国经济搞得一团糟,甚至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饿死几千万人”。还有人以“私人回忆录”“揭秘”等博人眼球的形式,从思想观念、生活作风等方面对毛泽东进行全面攻击,甚至不惜编造和虚构所谓的“证据”来污蔑毛泽东,只论毛泽东之过,却闭口不谈其功,有意淡化和弱化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将其领导时期的历史说成是漆黑一团。这些观点无疑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却在无形之中损害了中国共产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极易造成思想混乱。那么,应当如何评价党的领袖毛泽东呢?

  (一)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评价毛泽东

  评价毛泽东,立场问题至关重要。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毛泽东同党和国家的历史分不开,同人民分不开,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尽管毛泽东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犯了一些错误,但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始终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从不为一己私利而损害人民利益。他的一生都坚决贯彻党的宗旨,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其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尽快发展生产力、建成社会主义,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因此,评价毛泽东应该站在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中华民族的立场,而不能站在个人的立场、小集团的立场,更不能站在西方敌对势力的立场上。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大相径庭。如果站在少数人的立场上,从少数人的利益出发去评价,那么评价的结果只能是符合少数人的利益,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可能公正客观;如果站在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立场上评价毛泽东,自然会得出“中国革命是错误的、不合法的”“抗美援朝是错误的”“土地改革是错误的”的结论。

  (二)掌握评价领袖的客观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也适合对领袖的评价。评价领袖不同于评价一般的历史人物,应该从历史的高度看领袖的行为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推动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用此标准来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可以得出毛泽东是一位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伟人的结论。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看,毛泽东参与创建了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领导人民创建了崭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步探索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制定了正确的外交方针,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毛泽东是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中国结束了近四百年来社会停滞不前、日益衰颓的趋势,使中国历史再次进入一个生气勃勃、向前奋进的新纪元。这样的巨大贡献,古今中外有几人能与之比肩?同时,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对世界历史进程,尤其是对广大的亚、非、拉国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毛泽东受到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广泛的崇敬与爱戴。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毛泽东

  在坚持正确立场和了解评价标准后,能否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评价也很重要。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了根本方法,即历史的、全面的、客观辩证的方法。第一,应坚持历史的方法。若评价历史人物时带有评价者所处时代的痕迹,用后人的眼光认识前人,那么,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难以做出客观的评价。故应当将其还原到所处的历史背景当中,结合时代主题和历史条件对毛泽东予以评价。第二,应坚持全面的方法。我们应完整地了解毛泽东的生平经历,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要义。若将毛泽东生平中的任意一个或几个片段单独抽取出来去论功过,不能真实全面地评价毛泽东;把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孤立起来而不将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也不能真正理解毛泽东思想。第三,应坚持客观的、辩证的方法。对于历史,我们不能任意选择和更改,只能根据历史事实来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既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掺杂个人情感。在客观认识毛泽东的基础之上,应对其做出辩证的科学评价。“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辩证的科学评价就是既承认毛泽东的历史贡献,又不忽略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这点上,邓小平、习近平为我们做出了表率。邓小平在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强调,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这个评价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回顾了毛泽东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继而阐述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但并未否认其所犯的错误,认为对于失误和错误要采取正确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

  可以说,毛泽东是一个不朽的民族英雄,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国梦的实现,他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新中国史。

  五、掌握学习研究新中国史的科学方法论

  学习和研究新中国史,运用何种历史观和方法论至关重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是正确认识和评价新中国史的前提。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把历史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地研究历史,在整体性的历史进程中、从历史长河中把握规律和预见未来。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在把握资本主义整体性的历史进程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出了“两个必然”的结论。研究新中国史,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既要把握新中国发展的整体历程,也要用全球视野来认识和评价新中国史。

  一方面,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新中国史的发展进程,避免“碎片史观”。按照“碎片史观”,任何人从任何一个角度发现任何一则材料,就以为这是历史真相,但这完全是盲人摸象,极有可能以偏概全,被历史的碎片遮盖住了整部历史。当人们所见的仅仅是一些细节,尽管这些细节可能是真实的、具体的,但只要忘记了新中国史是有大的趋势和规律的,就会坠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正如列宁所说:“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所历时间长、所涉空间范围大是新中国史的重要特点,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还是一个整体。研究新中国史,一定不能热衷于追求所谓的“历史鲜为人知的故事”,因为那些支离破碎的、“碎片化”式的研究,本身就割裂了事物的整体性,不能反映历史发展的大逻辑。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把它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个历史细节和碎片。

  另一方面,我们把新中国史放到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放到世界历史中研究。毋庸置疑,新中国短短70多年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极为罕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与腾飞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2020年我们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的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塞罕坝荒漠变绿洲、黄河“沙退水清”、北海生态“金不换”,可谓“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也为全球生态治理树立了榜样。新中国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也是谋求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毛泽东早在1956年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人持续发扬这种为人类社会进步做贡献的精神,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广的视野,始终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发展而努力。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国际新秩序等,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二)坚持“论从史出”的严谨学风

  研究历史总是要借助一定的客观资料,以史料为支撑。要想正确评价新中国史,必须在掌握客观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地了解历史的真实样貌。

  新中国史之所以为史,就在于其是已经发生了的既定事实,是客观存在,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近年来,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却不尊重历史事实,为了达到虚无新中国史的目的,随意编造虚假信息,企图篡改历史。如有些人夸大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状况,宣称“饿死三千万”,以此证明党的领导的错误;有人妄称朝鲜战场上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常识、雷锋的故事是虚假的等,以此来抹黑英雄人物;还有的人把历史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大谈特谈“假如”“如果”,试图以假设代替历史事实。但历史就是历史,对历史予以假设是徒劳的,也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既有发展顺利、成就巨大的辉煌时期,也有曲折发展的困难时期,但不管历史是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出来的,首先我们必须接受和承认真实的历史,绝不容许篡改,也不容许假设。

  学习研究新中国史,必须要坚持“论从史出”的严谨学风,也就是要“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史实是研究和撰写历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治史要有真凭实据。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收集能够收集到的史料,认真地进行鉴别和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阅读学习权威资料,如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选集、文集、文选、年谱,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报告和文章,党和政府的重要决议、文献,阅读关于新中国史的著作、学术论文等。在如今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大量的信息,但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对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我们要学会甄别和选择,懂得明辨是非。

  认识新中国史的真实样貌是读懂历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做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客观前提。倘若不清楚历史实际,所了解的是虚假的被人为修改了的历史,就谈不上真正读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是学习新中国史的基本要求。

  (三)注重总结历史提供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史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政治灵魂和精神瑰宝,中国共产党能够屹立百年而不衰,中国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并且日益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善于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国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面对未知的将来,我们绝不能两手空空毫无准备,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有了历史经验作为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遭遇困难和挑战时便能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应对,带着更加自信的步伐迈向未来。

  第一,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能够与时俱进是无往而不胜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中国共产党是以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的学习型政党,始终重视和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当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时才能不断应对挑战、克服困难,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取得成功的精神密码。新中国史,就是牢记初心使命、永葆党的先进性、传承红色基因、为了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历史。正是由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指引和支撑,才能书写出一部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史。

  第三,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力量之源。新中国史是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创业史,这份宏伟大业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缺少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任何政党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这项任务。中国共产党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第四,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新中国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让中国人民富起来;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治理中国,让中国人民强起来。

  第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探索出来的一条成功之路,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要想继续获得新发展和取得新进步,就要坚持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六,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国际地位迈上新台阶。在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日益彰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正确性和有效性的确证。

  蕴藏在历史中的宝贵经验,不仅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前进路途中给予指导。同时,历史上的失误和偏差留下的教训只要加以正确总结,也能转化为前行道路上的巨大力量。

  历史,只有读懂才有意义和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制度设计、道路探索、经济发展、政党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艰辛的理论创新和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其中蕴含着宝贵的立国、兴国智慧。我们只有读懂这部辉煌的新中国史,才能发挥其资政育人的作用。而要真正读懂新中国史,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否则就可能使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南辕北辙、走入误区”。

  [作者简介]李安增,教授,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76826;研究员,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76826。马付杨,硕士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76826。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4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